德化白瓷|“凝脂如玉”,广州博物馆展明清德化白瓷( 二 )



德化窑白釉八角形四足瓷杯
世界不同文明对“白”有着趋同的审美与偏爱 , 在诸文明与信仰中 , 白有圣洁、光明与善爱之意 。 无论是外销还是内需 , 德化白瓷以其傲人的瓷质受到海内外尊崇 , 成就了“世界白瓷看中国 , 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 。 德化白瓷对欧洲社会生活及其白瓷业的出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 , 更被誉为“欧洲白瓷之母” 。
据广州博物馆陈列研究部主任邓玉梅介绍 , 广东和福建、浙江这些地区创作出来的瓷器 , 共同的特点是坐上了海船 , 远销到西方 。 德化瓷对欧洲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德国梅森瓷有着直接的影响 。 18世纪初 , 炼金术师伯特格尔在萨克森公国主政者的支持下 , 开始了烧制硬质瓷的试验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 他对德化白瓷中的瓷塑进行了锲而不舍的仿制和研究 。 而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二世也是一位热情的德化白瓷爱好者 , 仅收藏的德化白瓷杯就有20多件 。 今天流传在国外的德化白瓷品种非常丰富 , 数量也很大 。
邓玉梅说 , 中国瓷塑是“中国风”最直接的体现 。 它们传入欧洲后 , 最早是在法国受到欢迎 , 之后开始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 在当时欧洲的素描、油画、室内设计图样上经常可以看到德化的瓷塑 , 放在壁炉架上、宴会桌上等 , 显见已经非常深入地进入了欧洲人的生活之中 。
德化白瓷按功用可分为雕塑人物、陈设供器、生活用具、文房雅玩四大类 , 其中以雕塑人物最具特色 。 此次展览也是按照这四大类分成四部分进行展示 。
展览第一部分“妙手生花·佛教造像”通过明清时期的观音、达摩、文昌帝君等佛道人物瓷塑 , 展示德化白瓷吸收闽南一带泥塑木雕等传统工艺 , 对中国佛教文化世俗化之后的创造性塑造特点 。 特别是德化白瓷观音塑像 , 雕琢细致精湛 , 造型生动传神 , 是举世公认的德化白瓷珍品 , 被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珍藏 。
德化白瓷|“凝脂如玉”,广州博物馆展明清德化白瓷
本文图片

德化窑白釉瓷送子观音像 明代
明清德化白瓷以人物塑像最具代表性 , 尤其以佛道人物居多 。 送子观音是观音造像众多形式中的一种 , 民间对送子观音的崇拜源于对多子多福的祈盼 。 此尊观音安坐于高凳上 , 头披长巾 , 神情慈祥 , 娴静丰腴 。 一孩童坐于其膝上 , 乖巧可人 , 一侧放书卷 。 送子观音是典型的中国化观音形象 , 明代以后 , 送子观音瓷塑造像经德化窑推广流行 。
德化白瓷|“凝脂如玉”,广州博物馆展明清德化白瓷
本文图片

德化窑白釉瓷鲤鱼观音像 清代
这件清代德化窑白釉瓷鲤鱼观音立像 , 观音脚踩莲花 , 神态逼真 , 一手提篮 , 篮中有鲤鱼 。 鱼篮观音多为手提鱼篮或乘骑大鱼的形象 , 观音以这种形象出现在民间 , 目的是为了倡导与人为善、慈悲为怀 。
展览第二部分“博雅好古·陈设器用”介绍了德化窑烧造的大量仿古类陈设器 , 常见器型有炉、觚、瓶、樽等 。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古风潮 , 以及中国传统居室文化和室内陈设艺术 。
德化白瓷|“凝脂如玉”,广州博物馆展明清德化白瓷
本文图片

德化窑白釉堆塑瓷盖盅清乾隆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种类丰富 , 碗、盘、碟、壶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型仍为大宗产品 。 古代陶瓷常用堆贴技法 , 多选用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吉祥寓意纹样和中国传统典故 , 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 此件德化窑白釉堆塑瓷盖盅 , 器身四周堆贴不同寓意图案 , 分别为清节不改(松月图)、侯封百世(猴图)、兰桂齐香(桂花兰花图)以及禄享万种(松鹿图) , 而盖盒则有铭文“喜鹊争梅 , 世御堂” , 并堆贴喜鹊与梅枝纹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