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广西藤县城南约10公里的中和村 , 位于珠江支流北流河的东岸 , 旧称老鸦塘 。 村里绵延两公里的二十来个隆起的小山丘上 , 烧瓷器的匣钵残片和陶瓷残片 , 随处可见 。
长久以来 , 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之为“瓦模山” 。 用匣钵铺铸的巷陌 , 和用匣钵建造的老宅 , 静静地讲述村庄的不凡 。 如此多的烧瓷模具和陶瓷碎片 , 怎么会出现在中和村?它们又是什么年代烧造的?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1963年夏 , 连日不断的暴雨袭击广西北流河沿岸 , 不少地方被洪水淹没 , 其中 , 藤县受灾尤为严重 。 当梧州抗洪救灾工作组到藤县了解灾情时 , 意外地看到了被洪水冲刷出的漫山遍野的陶瓷碎片 。 工作组将这个情况连同灾情一并向上级部门做了反映 。
??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当年冬天 , 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梧州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前来藤县采集标本 , 在中和村发现了一处瓷器烧造遗址 , 器形以碗、盘、碟、盏为主 。 陶瓷碎片上的纹饰有缠枝花卉纹、海水缠枝婴戏纹和少见的摩羯纹 。
试掘
令人奇怪的是 , 有如此规模的一个古窑 , 却在当地的史料中查无此事 。 藤县地方志中仅有记载:中和村委驻地老鸦塘于1716年始建村 。
为了弄清楚中和村古窑的分布范围和烧造年代 , 1964年9月和10间 , 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复查和试挖掘 。 在村民们习以为常 , 堆积如山的瓦钵碎片中 , 专家们清理出很多烧制精美的陶瓷标本和一些保存完好的残次品以及印花模具 , 中和窑址的身世之谜 , 逐渐露出冰山一角 。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第一次试掘采集各种标本800余件 。 其中 , 这件保存完好的蘑菇状莲池鹭鸶纹盏模 , 意义非凡 。 盏模印背刻有“嘉熙二年戊戌岁春季龙念叁造” 。 “嘉熙”为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 , “嘉熙二年”即公元1238年 , “龙念叁”是工匠的名字 。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同时 , 一号窑火膛附近出土了数枚铜钱 , 以元丰、元祜钱为多 , 最早的为咸平通宝 , 最晚的是元祜通宝等 , 均是宋代使用的钱币 。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瓷器|曾与景德镇媲美的青白瓷器,为何再无踪迹?
本文图片

综合出土标本各方面所带有的时代特征 , 考古人员推断 , 中和窑存在的年代应在北宋中期至南宋晚期 。
考古学者把这个史籍文献没有记载的神秘民窑 , 以发现地命名为“藤县中和窑” 。 这些出土于中和窑的瓷器 , 经证实属于青白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