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日新|微信·专稿·创作谈|罗日新:遇见更好的自己

罗日新|微信·专稿·创作谈|罗日新: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图片

罗日新
●1963年生 , 中国作协会员 , 青年时代在大冶钢厂工作 , 写作并发表小说多篇 , 2008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的城》 , 第一部、第二部分别发表于《十月·长篇小说》2019年第5期 , 2022年第1期 。 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 。
遇见更好的自己
罗日新
2008年8月 ,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 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雷 , 金融海啸席卷而来 。 当时 , 我正在休斯敦 , 在那个闷热的夏天 , 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 , 一方面是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前景担忧 , 另一方面 , 回望来路 , 脑子里都是年轻时在大冶钢厂工作时的情景 。 我的冶钢 , 我冶钢的工友 , 那些过往岁月 , 从钢铁企业火红的年代 , 到接踵而来的下岗 , 艰难与欢乐一下子涌上心头 , 久久不能平静 。 沉睡多年的写作欲望悄然复苏 , 我想 , 我该为我们这代人 , 为钢厂子弟们写一本书 。
我是典型的钢城人 。
我的父亲 , 曾任《冶钢报》总编辑;我的母亲 , 是冶钢子弟学校的教师;而我 , 则在大冶钢厂出生 , 从幼儿园到初中 , 都在冶钢子弟学校就读 , 大学学的冶金机械专业 , 毕业后又回到大冶钢厂 。 但当时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 我每天都写笔记 , 记下生活中的点滴 , 一有空闲就写小说 。 从事文字工作的父亲 , 却坚决反对我写作 。 他是过来人 , 深知写作不易 , 不仅要有天赋 , 还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定力 。
父亲更希望我从基层做起 , 将来成为冶钢的领导 。
我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 工作中最难的事 , 是分房子、加工资、评先进、分煤气罐 , 连疗养指标在分配的时候 , 都是基层干部最棘手的问题 , 我也因此和基层工人打成一片 。 许多年后 , 当我在休斯敦回首往事时 , 我的脑子里涌上来的 , 都是他们曾经的样子 , 举手投足 , 就在我的眼前 。 但在我的记忆中 , 对我们这代人 , 或者说对钢厂工人影响最大的 , 则是1994年开始的国企改革 , 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减员增效 。
我在电脑上敲下了小说名《下岗》 。
写了几万字后 , 又更名为《大浪淘沙》 。
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的想法 , 没想到父亲很支持 , “你年轻时写作 , 我是坚决反对 。 那时你没有生活经历 , 空想乱编写不出好小说 。 现在爸爸支持你写小说 , 你不仅要写你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 , 还要把我和你母亲也写进去 , 写平炉上的工友们 , 写国企改革的困境 , 杀出一条血路的艰难 , 你应该写!”
我开始将工作重心 , 从做企业转到写作上来 。 只要一有空 , 我就在写作 。 越写思路越开阔 , 越写想说的话越多 , 我笔下的人物 , 他们的命运 , 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轨迹 。 我想写的 , 不再只是“下岗” , 也不只是“大浪淘沙” , 我的写作野心越来越大 , 我想为生我的钢城作传 , 为共和国的钢铁工业作传 。 从大冶钢厂的创建前身 , 总督张子洞创办的汉冶萍公司 , 到1913年盛宣怀发行的大冶新厂股票??到现在的产品出口到国外 。 为了写作 , 我回到国内 , 回到黄石 , 回到大冶钢厂 , 回到这一切的源头 。 一天 , 当我写作累了 , 倚在窗口看着窗外的夜色 , “钢的城”三个字 , 一下子撞上心头 。
钢的城!
有了这三个字 , 我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 。
我大约是这世界上最笨的写作者 。 40年来 , 我经历过许多钢厂的事情 , 我把它们写成故事 , 故事多了 , 反而不知道怎么串联起来才更好 。 于是我采用了一个原始的写作方法 , 用各种方式写 , 反复修改比较 。 仅仅开头 , 我写了不下五个版本 。 这样的写作方式 , 就是 , 仅二十多万字的上部 , 我实际写下的 , 可能不下六七十万字 。 反复写 , 反复删 。 就这样 , 从2008年动笔 , 到2018年 , 我用了整整十年 , 写完了《钢的城》第一部 , 第二部草稿也写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