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三 )


《论语》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有趣比喻 , 是《述而》中的“浮云”意象 。 “子曰: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在其中矣 。 不义而富且贵者 , 于我如浮云 。 ”君子务本 , 喻于义而非喻于利 , 夫子的根本追求在于“道” , 因此孔颜之乐完全是精神世界的坦荡和快慰 , 对于物质的需要极其简单 。 相比之下 , 那些借由不义手段所获的财富地位 , 对夫子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 。 之所以用“浮云”作比 , 是因为浮云虚无飘缈的特性 , 它看起来很美很高 , 但却聚散不定 , 是靠不住的东西 。 富与贵对世人充满了吸引力 , 是因为世人大都目光短浅 , 被欲望羁绊而不得自主 。 而以孔子的大智慧 , 自然心明眼亮 , 不受虚荣的惑乱 , 能够超然物外 。
此外 , 《为政》篇中关于诚信也有精彩的比喻 。 “人而无信 , 不知其可也 。 大车无輗 , 小车无軏 , 其何以行之哉?”此章把“信”喻为大车(牛车)和小车(马车)连接横木的輗和軏 , 别有深意 , 一方面强调这种连接工具的重要价值 , 没有它们 , 人就没有办法利用牛马的力量拉动车子前行 , 表现了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相助 , 寸步难行 。 另一方面 , 輗和軏在车子的部件中都属于非常容易磨损的部分 , 而一个人诚信的口碑亦是日积月累方能建立起来 , 但是一朝不慎便会毁于一旦 , 重新建立难于上青天 。
总体而言 , 《论语》的文学性特征 , 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 , 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 , 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 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 , 在掩卷之时 , 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 , 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 。 这些情形 , 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
(作者:车凤 , 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智库成员)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