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 , 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 。 相反 , 它能让人常读常新 , 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 , 究其原因 , 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 。 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 , 因为这种文学性 , 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 , 因为最有趣 。 读《论语》 , 读的是一句一句话 , 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
孔门四科着眼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 虽文学方面见长的是子游和子夏 , 但编辑《论语》的孔门弟子及后人们 , 仍是体现了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品位 。
总体而言 , 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 , 圣贤是全民之师 , 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 。 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 , 同为儒家经典 , 《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 , 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 如开篇《学而》中 , “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 , 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 , 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 , 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 , 读来亲和惬意 , 循循善诱 , 明白通畅 , 从容不迫 , 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 。 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 , 语常不语怪 。 ”
文学的核心是人 。 作为言行录 , 《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 , 却十分生动可感 。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 , 闻弦歌之声 。 夫子莞尔而笑 , 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 前言戏之耳 。 ”
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 , 实施庠序教化 , 学习礼乐的人很多 , 小城中弦歌不辍 。 孔子到了武城 , 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 , 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 , 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 , 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有如此成功的化民成俗 , 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 , 因此“莞尔一笑” , 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 , 说“割鸡焉用牛刀” 。 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 。 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 , ‘君子学习了道 , 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 , 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 。 ’”听到这段话 , 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 , 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 。 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 ”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 , 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 , 前后的转变 , 氛围感很强 , 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 , 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
另外 , 《宪问》篇中对于孔子和老相识原壤的相见场景的描写也十分生动有趣 , 从夫子对原壤的高度概括及一个微小动作体现了孔子的率真之气 。 原文为:“原壤夷俟 。 子曰:幼而不孙弟 , 长而无述焉 , 老而不死是为贼 , 以杖叩其胫 。 ”孔子的老相识原壤为人放浪形骸 , 不守礼法 , 孔子去拜访他 , 原本他应该出门迎接 , 他却坐在那里 , 伸长了腿等着孔子 , 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 因为是老熟人 , 孔子就直言批评了他 , 说他小时候不尊敬兄长 , 长大了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 老了又不死成为祸害 。 正所谓“(君子)听其言也厉” , 孔子的嫌弃之情可以说溢于言表了 。 而且 , 除了这种言辞上的硬刚 , 孔子还用手杖轻敲了原壤的小腿 。 这个动作反映出他对于老熟人的“恨铁不成钢” , 更传递出对于“礼”的坚定维护 。 两个人的形象同时跃然纸上了 。
- 人世间|《人世间》中最挑战智商的穿帮:1964年买的书,竟是1988年出版的
- 纪晓岚|纪晓岚说“窦尔敦”
- 猴儿|王蒙推出新作《猴儿与少年》
- 我们的婚姻|看完8集《我们的婚姻》,我差点被气昏!
- 童话|《小王子》绘本:当最好的童话,遇到最好的作者
- 邓紫棋|柯泯哲《我的逆袭故事》第4篇:一份能经常见明星的工作
- 历史文化|“番禺”二字来自于《山海经》?广州番禺历史文化大讲堂开讲
- 广州|一周观展指南|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
- 奇书|《鬼谷子》教给大家的18个识人智慧(深度好文)
- 山东省会大剧院|话剧《孔子》3月11日、12日山东省会大剧院再度恢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