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三 )


王阳明生怕通过自己百死千回的一生经历才悟出的真谛不被世人重视 , 担心世人不能用功践行 , 白费他全盘托出的苦心 。
那么 , 我们该如何做到“有善有恶意之动”让内在良知浮现呢?王阳明认为人要修身养性 , 从“读书学道”里悟良知 。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本文图片

编辑
搜图
他说:“夫心之本体 , 即天理也 。 天理之昭明灵觉 , 所谓良知也 。 ”圣贤与常人的区别在于圣贤悟到了良知并按良知行事 , 因此 , 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自己内在的良知 。
我们要坚持学习 , 像圣贤那般自我克制约束 , 修身养性摒弃不良的习气 , 不懒怠松懈 , 就能将内在良知唤醒 ,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良知 。
03
知善知恶是良知
王阳明曾说:“乾坤由我在 , 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子 , 良知乃吾师 。 ”
先生认为 , 良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天性 , 智者良知明亮在心 , 焕发光辉 , 在良知驱使下 , 言行呈现出道德和智慧;而愚者良知被掩盖 , 遮蔽光芒 , 所以 , 言行就显得愚蠢盲从 。
人对善恶的理解 , 全由内在良知决定 , 人的知善知恶是良知的作用 。 就是说 , 良知使人明白哪些是当做的善 , 哪些是不该做的恶 。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本文图片

编辑
搜图
这就是“正心”的过程 , 良知让人去除私欲杂念 , 把心放正 。 心正了 , 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好的成效 。
可见 , 良知具有如此大的力量 , 阳明先生才将良知视为老师 。 而“知善知恶是良知”也正是阳明先生的价值观 。
比如 ,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 , 虽然学问很高 , 但却把学问用在为己谋利的事情上 , 那就会将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抛在脑后 。
相反 , 一个学问不高 , 但心有良知的人 , 他就能勤恳工作 , 为他人服务 , 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 。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本文图片

编辑
搜图
再者 , 学问高并不代表有智慧 。 那些犯下重罪的人 , 也不乏高学历 , 他们或许名校毕业 , 或许很有见识 , 但他们内心良知蒙尘 , 不能抗拒私欲作祟 , 也不能辨别是非善恶 , 只从本能出发做事 , 就算伤害了他人 , 破坏了自然秩序 , 也浑然不觉 。
这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愚蠢 。
往往这种人 , 虽然读书多 , 却从未获得读书最深层次的目的 。 阳明先生曾说 , 我们读书除了启蒙 , 还要通过读书点亮内心良知 。
所以 , 即便人读了很多书 , 又忘记了书中的具体内容 , 那也不打紧 。 书中内容能理解就可以 , 若唤醒了良知 , 那才是最重要的 。 阳明先生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学圣人 , 我们读书也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
|王阳明心学解读: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三观
本文图片

编辑
搜图
以上所述这三点 , 正是王阳明心学里提到的“三观” 。
“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世界观 , 让我们认清整个世界万物与我们一体 , 欲长久稳定发展 , 必与周遭万物和谐相处 , 摒除私欲;
“有善有恶意之动”的人生观 , 让我们清楚良知如心灯指路前行 , 不可蒙尘 , 通过读书学圣人可令良知焕发光芒;
“知善知恶是良知”让我们明白将良知放在实践中 , 做到知行合一 , 良知将发挥出应有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