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和《艺术第一眼》:进入当代艺术殿堂,与大咖艺术家平等对话( 二 )


徐佳和坦言 , 自己并非学习艺术专业出身 , 她所有的关于艺术知识的积累全部在于日常海量的阅读、多年来流连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艺博会上直面艺术珍品真迹的机会 , 以及与各路艺术专业人士的无碍交流 。 从最初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到澎湃新闻 , 到新民晚报的任职 , 不同的媒体性质 , 使她的写作也从一个较专业化的较深入的切入点开始 , 向着更广泛的更大众的领域拓展 。
|徐佳和《艺术第一眼》:进入当代艺术殿堂,与大咖艺术家平等对话
本文图片

徐佳和在中华联合印刷厂装订车间
《艺术第一眼》 , 是看艺术的第一眼 , 也可以是进入艺术的第一步 。 艺术脱胎于生生不息的现实生活 , 由此而形成的艺术成果最终要返回到社会生活中批判现实、指导现实 。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 , 直面现实 , 改革创新 , 不仅要有“旧邦新命”的责任担当及“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务实精神 , 更要有来源于现实并指导现实的思想理论 , 这即是《艺术第一眼》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 (拾艺)
《艺术第一眼》序
郑重
对徐佳和 , 识其人 , 读其文 , 和刘旦宅有些因缘 。 刘子不只是画家 , 而且是学人 , 平生解老庄屈子 , 玄想八方 , 语言木讷如老僧 , 极具思辨的哲理 , 而且对文章的品评 , 言必中的 , 入木三分 。 某日他突然对我说:“认识徐佳和吗?文章写得好 , 找她来谈谈 。 ”事情常常有因无缘 。 不久 , 旦宅兄病重 , 驾鹤西行 。 此后 , 我和徐佳和相识 , 知她供职于《东方早报》 , 与我为同道 。
在上海乃至中国新闻史上有一张《东方早报》 , 被认为是新闻界江湖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 因有一批像徐佳和一样的青年才俊的参与而风生水起 , 清新凌厉 , 但终因“水土不服”枯萎了;后来变身、转型、重生 , 但还是“留得枯荷听雨声” , 给人留下许多记忆 。 徐佳和在该报艺术评论上发表的文章 , 如今结集出版 , 读之有往事并无苍老之感 。
《江湖》是一幅画 , 徐佳和看到过 , 感动过 , 而且出现在她的评论文章中 , 似乎有些恋恋不舍 。 以往人们多用“艺术的海洋”之类的语言来形容绘画 。 海洋浩瀚、深邃、无尽 , 而艺术的生发与成长却像江河湖海一样 , 在平静或激越中流动、交汇 。 绘画中的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 , 都出现在徐佳和的笔下 , 但她很少用“继承”或“借鉴”的字样来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 无论是涓涓细流的小河、微波涟漪的湖面 , 还是惊涛骇浪的大河 , 她的文笔都如轻风乍起 , 吹皱一池春水 , 给流动变化的绘画艺术带来新的生命 , 表现得那样微妙 。
把蠢蠢欲动的愤怒、欣喜、念想、神伤、无奈 , 统统按捺住 , 然后狠狠地一股脑儿揿进了画里 , 幻化成了小和尚 , 眯着的眼睛里飘过风轻云淡 , 裹着袈裟的背影欲求而不得 , 徘徊又徘徊之后眉梢的一抹红晕……这是徐佳和对一位画家的描写 , 很能代表中国历史新时期画家的心态 。 徐佳和写了不少画家 , 有的生活在本土;有的在国外闯荡了多年又回来;有的脱尘绝俗 , 为艺术而活着;有的驰骋于书画市场 , 和经济结起了无形的链条;有的受现代派的启发 , 受当代艺术的影响;有的向传统绘画中求生活……无论是哪一类画家 , 他们都在探索 , 在探索中有着向往 , 有着徘徊 , 有着选择 , 只是没有所谓的成功与失败 , 只是体现了当今的价值观 。 绘画不再是政治标签 , 正如徐佳和所说 , 模糊了历史与现实的分野 , 打消了生与死的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