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春日意兴,在中国古代文物中灼灼展现

利维
【鸟儿|春日意兴,在中国古代文物中灼灼展现】春天到了 , 窗外大地苏醒 , 阳光明媚 。 《牡丹亭》中 , 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杜丽娘的青春活力;《红楼梦》里 , 面对春日景致的林黛玉却倍感伤怀 。
文学的想象若有实物参照 , 那么时间留给人们的礼物更弥足珍贵 。 从宫廷到民间 , 一众古代文物带来春的气息 , 承载着古人游赏遣玩的春日意兴 。 透过历史的遗迹触碰那些古人留下的情愫 , 今天的我们也能感受千百年前游春感春的那份风雅 。
古画里的春色:最是一年春好处

春天的降临 , 恰似鸿蒙初辟 。 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画当属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 此画也奠定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道路 。 虽然历史上对这幅作品是否出于展子虔之手 , 仍持有争议 。 但透过画面展现的文人游春的逸兴 , 却力透纸背 , 昭显出如诗的春日意境 。
画中描绘了士人外出春游、争相赏花的场景 , 青山绿水 , 波光粼粼 , 树木葱郁 , 人物形态各异 , 佛寺被隐藏于画面深处 , 用以点缀 。 画家用笔准确、细腻、有力 , 虽未使用皴法 , 而是空勾山形 , 但在线条方面却能把握轻重缓急、婉转顿挫的节奏 。 在此之前的绘画 , 常使用平铺直叙技法 , 而在这幅游春画卷上却一扫过往习气 , 描绘景物由直接变为曲折 , 安排物象错落有序、生动有趣 , 画面中的一草一木仿佛皆具灵性 , 犹如看到真的一般 , 一派“花褪残红青杏小 , 燕子飞时 , 绿水人家绕”的文人春景 。
宋代马远绘《山径春兴图》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画面描绘的是高士外出春游 , 如同宋代理学家程颐笔下“云淡风轻近午天 , 傍花随柳过前川”的春景 。 踏青的高士衣袖触动了盛开的野花 , 野花轻扬飞舞 , 惊扰了在鸣唱的鸟儿 , 柳树枝条随风飘舞 , 高士与童子的步调亦向前方 , 格律如此一致 , 让观者不禁产生向前方即为无限美好景致的遐想 , 这也是宋画“于平凡处见真奇”的最高境界 。 是啊 , 春日来临 , 小溪潺潺 , 鸟儿争鸣 。 喝一杯清茶 , 弹一首曲子 。 听着鸟儿的歌唱 , 和着悠悠的琴音 , 看着这春天的美景 , 怎能让人不陶醉呢?此画左下近画缘处款署“马远” , 右上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 , 避人幽鸟不成啼” 。
马远的山水取景虽多为边角式 , 但很少用截景特写 , 画法则是强调对近景的细节描绘 , 远景一般简淡飘渺 , 画面更多空白 。 再如他创作的《梅石溪凫图》 , 此画绘山崖侧立 , 峭壁之上一上一下两枝梅树红白相映 , 错落而开 。 红梅枝干虬曲 , 取苍龙探海之势 。 左下方的白梅与红梅相瓦呼应 , 俯仰成趣 。 花朵用色粉点染而就 , 尽态极妍 。 画面下方 , 一群野鸭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戏 , 或梳理羽毛 , 或振羽欲飞 , 其中一对幼凫伏在母凫的背上 , 十分动人 。
全图兼工带写 , 构图简洁巧妙 , 所画石壁运用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 使咫尺画面产生了旷阔之感 , 春意盎然 , 一片生机 。 特别是局部山石的处理 , 每一笔斧劈皴法几乎都是用似横切出的笔锋扫出 , 有时先横加一笔 , 再纵向扫出 , 雄强刚硬 , 带有鲜明的风格倾向 。
这样的画面 , 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首诗据说是东坡为惠崇《溪山春晓图》所题 。 惠崇 , 宋初画家、诗人、僧人 , 工画鹅雁鹭鸶 , 寒汀远渚 , 世称“惠崇小景” , 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 , 意境虚和萧散 , 独创新风 , 但不为时人所重 。 惠崇的《溪山春晓图》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 , 但叠岭崇山 , 云气蒸腾 , 亦显深幽境界 , 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 , 又使其境空灵渺远 。 惠崇的笔法温和平淡 , 近山、林木等勾皴外 , 山石多以染法 , 随形变化 , 浓淡相宜 。 此画敷色简淡 , 醒目异常 , 更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