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收集并非易事 。 一天 , 陈立基听说四川省图书馆有一本《四川上古史新探》 , 书中内容对解密三星堆很有益处 。 为解疑 , 他专门前往成都借阅 , 但当时图书馆对此类书籍有规定 , 不允外借 。 怎么也不能空着手回去 , 没有办法 , 陈立基只能花费更多精力在图书馆阅读 。
从薄雾弥漫的清晨 , 到落日昏昏的傍晚 , 那几天 , 除中午外出吃饭 , 陈立基将自己所有精力都沉浸在对此书的研读中 。 同时 , 他随身携带纸笔 , 不时进行摘抄记录 。 很快 , 300多页的《四川上古史新探》就这样被研读完毕 , 陈立基从中获益良多 , 受到很多启发 。
本文图片
2019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 陈立基参加广汉市组织的签名赠书活动(陈立基 供图)
自“话”家乡史
1992年 , 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正式奠基筹建 。 陈立基对此深感兴奋 , 以往的研究探寻已让他对三星堆文化着迷 , 更不要说这么一座专门展示三星堆遗址的博物馆 。
耗时5年建设 , 博物馆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 。 开馆仪式中 , 陈立基作为首批参观者踏进馆内 。 辉煌神秘的吊顶、气势宏大的兽面铜具、举世瞩目的青铜大立人、象征着人神合一的青铜神树、工艺繁复的青铜礼器等珍贵罕有的历史文物一一呈现在他面前 。 凝睇着回廊处的文物工作照片 , 陈立基清晰感受到这一历史遗迹为自己带来的厚重感和震撼感 。
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历史沉淀 , 古代先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宗教、精神通过器具流传至今 , 参观者无不深受触动 。 然而在参观过程中 , 陈立基敏锐地察觉到 , 参观的游客虽惊叹文物带来的美 , 却并不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 当时博物馆内解说人员还未上岗 , 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渊源晦涩难懂 , 出场馆后 , 很多游客抱怨馆内提供的资料太少 , 无法深入了解 。
见状 , 陈立基想起培训班老师的叮嘱 , 三星堆遗址是自己家乡的珍宝 ,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 , 他有责任通过文学发扬这一遗址文化 。 这一念头就这么生根发芽 , 加上省作协和省市领导也很支持 , 陈立基决心将自己对三星堆的想法和理解写成一本书 , 供世人更好地了解三星堆文化 。
书写三星堆意味着开辟一条新道路 , 陈立基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 和以往资料的汲取不一样 , 这次写作过程繁琐艰苦 , 好在有多年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积淀 , 陈立基耐着性子投入创作 , 细心撰写和打磨稿件 。
几个月后 , 《日落三星堆》成书 。
本文图片
2021年5月17日 , “相约星期二读书沙龙线下活动”第八季第八期在广汉市雒城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举行 , 陈立基作为主讲嘉宾参加(陈立基 供图)
事到万难须放胆
1997年 , 陈立基创作了自己第一本讲述三星堆文化的书籍 。 他将自己了解到的本土资料 , 以忠于史实的方式讲述出来 , 又在后半部分收录一些关于三星堆的古诗片段和自译的文言文 , 内容详实 , 让人眼界大开 。
令人意外的是 , 《日落三星堆》并未赢得出版方的信心 。 大部分出版社对初出茅庐的陈立基及他创作的三星堆文学不感兴趣 , 认为这一类型的作品没有市场前景 , 纷纷拒绝其投稿 。
“事到万难须放胆” , 看着自己创作的书稿 , 陈立基不愿放弃 , 既然出版社不出版 , 就算自费 , 也要将此书出版出来 。 定下心来 , 陈立基当即找到广汉当地的一个印刷厂 , 将自己所有积蓄都投进去 , 自费几千元刊印了2000多册《日落三星堆》 。
- 文化传媒|10年,从工厂流水工到高盛程序员,命运的馈赠从来都只给努力的人
- 作家|作家任禾被授予“洛阳文化旅游推广大使”称号
- 99版人民币|购买翡翠,翡翠原石和翡翠成品,哪个值得购买?
- 牙膏盒|给牙膏盒注入了灵魂
- |最容易发生婚外情的十种情形。
- 清风|【每日清风】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 黄花梨|抵一对日字凳,清黄花梨壶套桶20.7万成交
- 中国|《山川美色:斯洛文尼亚和中国文化标志之间的对话》展览于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 新密市|【花情播报】杏花开了
- 生活|【冷兔趣闻】我作为普通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