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跨界创作“出圈”不同的是那些直接以跨界传播“出圈”的综艺节目和短视频 。 去年 , 因其系列文化综艺节目爆火的河南卫视在“七夕奇妙游”中 , 用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白蛇传》的经典唱词 , 融合水袖舞等戏曲绝活 , 短短几分钟就让年轻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传统戏曲的惊艳魅力 。 此外 , 许多戏曲艺人或剧团亦利用各类短视频平台进行戏曲“云课堂”“线上见”等直播 , 并以弹幕进行“云叫好”的互动形式 , 为大众普及戏剧文化知识 ,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 。
戏曲跨界超越了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和观演模式 , 表现为更加自由的个性化创作、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更具多样性的审美风格 , 贴合了当下趋向于多元化、视觉化、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大众审美需求 , 因而能极大地开发潜在的戏曲受众 , 是把戏曲从边缘重新拉回大众审美视域中心而做出的创新性探索 。
用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完成传播与传承
传统戏曲的这些创新性探索除了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令人惊艳外 , 戏曲编创人员自身的艺术修养、专业素养 , 以及将其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能力 , 亦是戏曲跨界出圈获得“1+1>2”审美愉悦的必要条件 。 《白蛇传·情》女主角扮演者曾小敏的表演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个行当 , 行云流水的水袖舞展现了几十年的功夫积累 , 靠实力成功圈粉 。 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利用短视频如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等方式传播京剧文化 , 以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戏曲明星 。 如京剧大师尚长荣那样“做一个有血性的戏曲人 , 守护好戏曲的灵魂便是我的责任”的老一辈艺术家 , 更是以其德艺双馨的审美风范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成为大众演艺空间价值观引领的“正向标” 。
当然 , 无论“出圈”的是戏曲内容还是形式抑或是戏曲艺人 , 其宗旨均是以戏曲承载的艺术精神和人文关怀来昭示人性的希望 , 打动心灵 , 培养大众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情趣 , 并使其延展到其他流行文化的审美欣赏之中 , 由此引导大众自觉远离、抵制“文艺垃圾”“娱乐噪音”之类的庸俗趣味 , 在精粗美恶、崇高与低俗的辨别中提升审美感悟力 , 提高审美格调 , 回归到人自身的完善之中 。 同时 , 经典戏曲、主旋律戏曲亦能够借助于“出圈”效应扩大传播 , 弘扬核心价值观 , 强化正能量的辐射能力 , 从而不断加深民族文化认知的维度和深度 , 巩固正向记忆 ,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
【出圈|“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当今时代戏曲传播与传承同等重要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传播就是一种传承 。 因此 , 戏曲“出圈”依旧肩负着戏曲传承的使命 。 这就意味着 , 戏曲创新的前提是“守正” , 不能为“出圈”而“出圈” , “出圈”的目的是引流 , 即让观众真正爱上戏曲 , 回归到剧场 , 回归到戏曲的美学精神世界 。
(作者:曾澜 , 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卞立群】
- 传承|昆曲:从“最传统”到“最先锋”
- 翡翠|很多人不喜欢纸钱币中带有数字“4”和“7”,这是为什么呢?
- 翡翠|6万买入2公斤的后江料,一刀切开货主的心都寒了一半,好在师傅将它“起死回生”
- 深圳市|工厂月结招不来年轻人,按“日结”一来一大把,临时工是大趋势吗
- 娄底|洛阳老人钓上一只“乌龟”,背插4箭,专家:一竿子钓上来18亿
- 六韬·文韬·文师|春季野钓如何找钓位?弄懂“3钓3不钓”口诀,到哪里都有鱼上钩
- 绿松石|160余件绿松石文物亮相武汉
- 作家|作家任禾被授予“洛阳文化旅游推广大使”称号
- 黄康懿|“3·15”成语“故事”丨这样造假,胆儿挺“肥”!
- 生活|交广夜听|和积极的人同行,是最好的“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