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

“戏曲+”获年轻观众追捧
近年来 , 传统戏曲正不断尝试突破固有的呈现方式 , 不再孤芳自赏 , 而是为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探寻 , 从单向度的舞台迈入多面向的屏幕 , 在舞台空间、全媒体架构的网络空间以及各类平台和接收终端中相通互联 , 用独具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 , 传播着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 , 形成演艺空间戏曲“出圈”的文化审美效应 。
以烛照当下的方式传递美好的精神品性
豆瓣评分高达8.1分的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以年轻观众为接受主体实现“破圈” 。 这部影片以正向情感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字的丰富内涵 。 许仙以粤剧唱腔申诉的“人若无情不如妖 , 只要有情妖亦人” , 不仅直击观众的情感共鸣点 , 且能促使他们在共情中反思自身生活圈;而人物形象被赋予的人性光辉 , 以及“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则能进一步坚定、强化观众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

新编历史剧《一蓑烟雨》以苏轼“少年之身”“现实之身”和“身后之身”三者的同台 , 用京剧艺术呈现了苏轼在“乌台诗案”被贬之后从生活困顿及内心困境中豁然觉醒这一审视、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 。 “一蓑烟雨任平生”向观众传达的是苏轼不畏坎坷的高洁品格以及坚定从容、豁达豪放的超然情怀;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悟不仅是苏轼破茧成蝶之后为自我找到的精神家园 , 更是观剧者走进苏轼内心 , 在作为他者的苏轼与观众自我的相互观照中引发的心灵共鸣 , 是在或繁华或萧瑟的生活之外获得的文化家园感 。
很显然 , 戏曲以情动人“出圈”往往意味着 , 在古今交汇的情感落点上 , 为戏曲注入更多的当代人文情怀、正向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力量 , 以烛照人性美的方式传递纯粹美好的精神品性 , 培育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 , 使他们能够与戏曲人物共鸣共情 , 在解读戏曲人物的生存感受和生命理解中反观自我 , 探索内心;同时从正向、“动人”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智慧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 与戏曲内蕴的文化精神达成一定共识 , 从而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品格 。
更为开放的互动观演空间和多样性的审美风格
20世纪初随着戏曲电影的拍摄 , 戏曲就已经开始了跨界的尝试 。 戏曲“跨界”意味着从不同程度打破戏曲自身艺术门类的边界 , 把构成戏曲的基本要素从戏曲框架中剥离出来 , 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因子进行混搭、叠加乃至深度融合 , 使戏曲艺术形态的外延得以拓展 , 实现戏曲艺术的“另类”创新 。 如今 , 融媒体的发展使得戏曲跨界极大跨越了以戏曲作为主体的表达边界 , 形成更加差异化、多样化的“戏曲+”跨界模式 , 成为戏曲艺术圈粉、戏曲文化“出圈”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
被称为“跨界先锋艺术家”的京剧裘派第四代传人裘继戎 , 在2020年B站跨年晚会上以跨界表演《惊·鸿》惊艳全网 。 《惊·鸿》一改以往戏曲晚会呆板的唱段串联模式 , 而用一段段惊梦之舞作为戏曲转场的形式把六种地方戏曲拼接起来 , 使舞蹈和戏曲在审美意蕴上构成一个相互辉映的连贯整体 , 以互文的方式诠释了传统戏曲、现代舞蹈及两者跨界融合的审美特性 。
跨次元网剧《戏隐江湖》以国漫为主体架构 , 融合京剧文化与动画形式 , 把唱念做打与摇滚、说唱等流行艺术元素糅合起来 , 讲述了以京剧生旦净丑为原型设定的甲、乙、丙、丁跨次元的奇幻冒险之旅 。 剧中标新立异的人物设计、唱念做打的拆解重构、不同次元人物和文化之间的穿梭碰撞 , 以及“炎黄郡”与“人间道”互为镜像式的文化隐喻 , 使该剧一开播就占据爱奇艺热度飙升榜第二 , 成为动漫国风化的创意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