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倾 听

随看随想
韩炳哲是当代韩裔德国哲学家 , 他对网络时代的诸多弊病都有深刻的揭示 。 本文针对的就是倾听能力的弱化 , 网络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将焦点转向自身 , 丧失了倾听的能力 。 倾听是一种内化的主动行为 , 需要耐心和包容 , 需要弱化自我 , 以帮助他者打开心扉 。 我们这个时代 , 过多的言说造成了倾听的缺席 , 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生活中 , 这样的倾向都值得我们反思 。 (杨赢)
【是一种|倾 听】————————————————————————————
将来或许会产生一种职业 , 叫作“倾听者” , 为他人奉献其听觉并收取酬劳 。 人们去找倾听者 , 因为除此之外几乎再无其他人可以听他说话 。 如今 , 我们越来越丧失倾听的能力 。 妨碍倾听的罪魁祸首便是日渐严重的自我聚焦 , 是社会的自恋化倾向 。 那喀索斯对女神厄科的求爱之语无动于衷 , 这求爱之语或许就是他者的声音了 。 如此一来 , 她便沦落至不断重复自己的声音 。
倾听并非被动的行为 。 它的突出之处在于一种独特的主动性 。 “我”首先必须对他者表示欢迎 , 也就是说 , 肯定他者的“他性” 。 然后“我”将听觉赠予他 。 倾听是一个馈赠、一种给予、一份礼物 。 在倾听的帮助下 , 他者才能去倾诉 。 它并非被动地追随他者之言谈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倾听先行于倾诉 。 在他者开口之前 , “我”便已经在倾听 , 或者说 , “我”做倾听之态 , 以使他者开口 。 是“倾听”邀请他者去“倾诉” , 解放他 , 让他显露出“他性” 。 倾听者是一个共振空间 , 在这个空间里 , 他者畅所欲言 。 因此 , 倾听有治愈之功效 。
埃里亚斯·卡内蒂将赫尔曼·布洛赫提升到一个理想倾听者的高度 。 他将其听觉无私地奉献给他者 。 他热情好客的、耐心倾听的“沉默”邀请他者侃侃而谈:“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 他接纳一切 , 人们只有在没有将话说尽、说透之时 , 才会感到不自在 。 然而在与其他倾听者的谈话中 , 有时候会来到某个时刻 , 此时人们突然收住 , 对自己说:‘停!就到这里吧 , 不要再说下去了!’人们原本期望吐露心声 , 此刻却变得危险了——因为 , 人们如何才能再次回归自己?之后人们又当如何再次独处?此情此景在布洛赫那里永远不会出现 , 没什么会喊停 , 人们不会在任何地方撞上警告牌或警示标识 , 虽然跌跌撞撞 , 人们却仍越行越远、越走越快 , 仿佛喝醉了酒一般 。 你会惊奇地领略到 , 一个人到底有多少话去谈论他自己 , 一个人越敢说 , 越忘情 , 说起话来就会越滔滔不绝 。 ”布洛赫的沉默是友好的 , 是热情好客的 。 为了他者 , 他将自己完全撤回 。 他全神贯注地倾听 , 不插一言 。
布洛赫的沉默是一种热情好客的沉默 , 这与分析家的沉默不同 , 分析家听见一切 , 却并未真正倾听他者 。 热情好客的倾听者将自己放空为他者的共振空间 , 将他者搭救进来 。 只是倾听而已 , 便有治愈之效 。
根据卡内蒂的说法 , 倾听者的沉默中只会“间或出现细微的、清晰可闻的呼吸声 , 这呼吸声向说话者证明 , 他不仅被倾听着 , 而且被吸纳着 , 仿佛你每说一句话就踏进一栋房子 , 并在那里从容落座” 。 这些细微的呼吸声是热情好客的信号 , 是一种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鼓励 。 它们是最低限度的反应 , 因为深思熟虑的词句会意味着评判 , 会等于表达了立场 。 卡内蒂指出一种独特的“停顿” , 它等同于避免去评判 。 倾听者对于评判是非常克制的 , 仿佛每一个评判都等同于一种偏见 , 这偏见很可能就是对他者的背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