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忠实年谱》中 , 我们看到陈忠实创作《白鹿原》之前 , 在生活的积累 , 人物的塑造 , 思想的“剥离” , 艺术创作探索方面的种种准备 , 都只为了一个志向——写出“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为自己写一本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让这双从十四五岁就凝望着文学的眼睛闭得踏实” 。 1986年 , 37岁的路遥在这一年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 陈忠实与路遥同是省作协的专业作家 , 路遥的创作情况 , 如果说对陈忠实一点触动没有似乎不大可能 。 但已经44岁的陈忠实 , 对于文学创作 , 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 他认为 , 创作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的展示 , 别的作家的创作写的是别的作家的生命体验 。 羡慕也好 , 妒忌也好 , 对自己的创作都毫无用处 。 关键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对自己来说 , 也不能视文友们的辉煌成果而感觉压力在顶 , 心理要平衡 , 心态要放松 。 陈忠实按照自己的计划 , 从走访家乡周边的大户人家 , 查阅县志和党史、文史资料开始 , 悉心研读家族史、村庄史、地域史 , 并着力挖掘“一方地域的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 不断深化“已经意识到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内涵” 。 在经过了1986年、1987年两年的准备与酝酿之后 , 陈忠实于1988年清明期间动笔写作《白鹿原》 , 1989年春节期间完成初稿 , 1992年3月完成修改 。 从构思到完成 , 用去了整整六年时间 。 最终 , 《白鹿原》让陈忠实“登上了这个广阔的一望无际的原顶 , 看到的是山高水长” 。 而之前陈忠实多年中短篇小说的创作 , 可以说是他写作《白鹿原》的铺垫与磨炼 。 年谱中陈忠实一篇篇小说创作发表的记录 , 以及不同时期陈忠实对于文学创作的思考 , 这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 相信会给更多的文学写作者以启迪——经典作品的形成 , 是在不断地“剥离”与“寻找”之后获得的 。
现实主义精神的传递与继承
从两部作家年谱中 , 我们清晰地看到 , 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 , 即现实主义传统和精神 , 在两位不同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之间的传递和继承 。 他们都强调热切关注现实 , 强力介入现实 , 高度重视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命运形态 。 追求从生活实感出发 , 并充满热情地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 。 从写作手法到内在精神 , 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 , 落到了文学创作的实处 。
柳青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 , 多次向文学工作者提出“三个学校”“六十年一个单元”的主张 。 强调社会生活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 , 强调矢志不渝、专心致志把文学创作当作终生事业的重要 。 这正是柳青个人创作行为的规范和创作经验的总结 。 共和国成立后 , 柳青创作了反映保卫延安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 无论思想或艺术 , 都没有达到柳青预期的目的 , 也未能很好满足读者的需要 。 个中主要原因在于 , 他并未亲身经历这场战争 , 主要是依赖采访记录创作的 。 这部长篇的先天不足 , 使柳青坚信 ,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 。 为了反映共和国的革命与建设 , 柳青决定深入生活 。 他在长安县皇甫村 , 以一个社员要求自己 , 以自己农民化而自豪 。 他住农家院落 , 穿农民的衣服 , 吃农民一样的伙食 , 以步当车 , 挎个小篮上集镇打酱油、醋 , 买食盐 , 和农民一起排队购物 , 不认识的人 , 总把他当作一个农民老汉 。 由于他的农民服饰装束 , 曾几次被省、县机关的门卫视为农民而盘查、不让进入 。 往往是碰到认识他的干部 , 才为他解脱尴尬 。
- 作家|作家年谱,有着生命温度的文学史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 贾宝玉|黛玉初见贾宝玉,贾母为何当着宝玉的面“诅咒”王夫人?
- 春江花月夜|古诗五首,谈谈花朝节与古乐府《春江花月夜》之间的关系
- 明月|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美的韵致
- 先生|别来沧海事
- 蜗牛|金箍棒重达13500斤,大禹一个凡人是如何提起来的?
- 公主|西游中一公主为何难逃死劫?她得罪的人地位太高
- 生活|来自内心的火
- 大会|水中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