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 。 观众不会拒绝滚烫、真诚的作品 。 从115万字小说《人世间》到58集电视剧《人世间》 , 创作精品是文学与影视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 也是作品与观众最有效的沟通语言 。
生动书写时代生活 , 写活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认为 , 《人世间》热播 , 是“人民史诗的力量、人民美学的胜利” 。 小说《人世间》的字里行间 , “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 , 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 。 电视剧《人世间》内蕴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 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理念 , 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思想、锐意进取 ,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良善品德的传承坚守 , 通过普通人的命运故事展现了出来 。
在剧中 , 人物形象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 , 他们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 , 拨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弦 。 周父周母的相濡以沫、周秉义的刚正有为、周秉昆的憨实仗义、郑娟的悲苦坚韧、蔡晓光的体贴通透……一个个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真实的人、感性的人 , 经过艺术的加工 , 成为具有艺术典型特征的人、富有审美意味的人、承载价值引导力的人 , 传神而深刻 。
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纵深 , 赋予《人世间》史诗般的厚度 。 观众特别是青年人 , 透过周家三代人的经历和故事 , 重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 理解这些变化和成就从何而来 , 读懂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 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历程时 , 观众得到的答案是有力量的 。 更可贵的是 , 《人世间》的讲述不回避坎坷 , 敢于直面且战胜困难 。 它通过生动书写一个时代的生活 , 写活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 , 写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气与魂 。 这种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追求 , 让现实题材创作彰显出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
心中若能容丘壑 , 下笔方能汇山河 。 从小说到电视剧 , 《人世间》的热播为当下文艺工作者重申一个“常识”:贴着时代的脉搏、贴着人民的心跳 , 文艺创作天高地阔 。
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 , 共同开拓文艺新境界
优秀文学作品是全社会共有的文化财富 。 “在新时代文化生活版图和现代传播格局之中 , 文学以更立体的方式放大自身价值 , 主动同众多艺术门类、文艺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 , 不断播撒文学的种子 , 开拓文艺新境界” ,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建议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角度出发 , 不断思考开拓新时代文学丰沛的生命力和多样的可能性 。
文学和影视的联姻是优良传统 。 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的改编到《祝福》《林家铺子》《家》《四世同堂》等改编自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经典名作的影视剧 , 在中国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程中 , 文学与影视在双向赋能、双向驱动中 , 深刻反映时代变革和现实生活 , 也构筑了中国文艺的璀璨繁荣 。
新时期以来 ,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获奖作品的影视作品蔚为大观 。 统计显示 , 1982年至今 , 茅盾文学奖共计48部获奖长篇小说中 , 从《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到《历史的天空》等 , 有31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京剧、话剧 。 文学一直在场 , 优秀文学作品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建构着今天的文艺图景 。
中国作家协会将面向全国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 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 , 有望为影视和其他文化领域输送更多更好的文学资源 。
- 隔离|最新国家电网录取热门高校名单,“二龙四虎”与直属六校占主导
- 生活|【王蒙文学院?专栏签约诗人】 抗疫(格律)诗词选刊 文/王敬辉/三月雪
- 文学|想象力大概是当下最稀缺的资源丨2021新京报人文阅读思想图谱
- |再现文学内外的路遥
- 观众|文学与影视,携手开拓新境界
- |与时代同行 筑文艺高峰——14位文艺家获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 作家|作家年谱,有着生命温度的文学史
- 高尔斯华绥|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福尔赛世家》
- 春江花月夜|古诗五首,谈谈花朝节与古乐府《春江花月夜》之间的关系
- 姜松荣|画评丨姜松荣:视角与述事——黄照油画作品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