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姑母叶嘉莹|《我与姑母叶嘉莹》:难忘人生岁月亲历者和参与者】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李桂杰)“叶先生是一个不拿讲稿上课的人 , ‘完全脱稿 , 大开大合 , 挥洒自如’ 。 ”——这是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对于叶嘉莹的回忆 , 在人民出版社日前出版的新书《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中 , 作者叶言材写到 , 叶嘉莹“每次讲课时 , 一定是站立于讲坛之上 。 她的著述之多 , 用‘著作等身’一词已然不足以形容” 。
本文图片
好的传记 , 不是靠作者的杜撰和想象 , 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那些珍贵的历史时刻 , 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 , 《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就是如此 。
97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耆宿 , 是一位以中华文化为一生之本的传奇学者 。 叶嘉莹的侄儿叶言材也是一位学者 , 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和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 , 曾执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的叶言材与叶嘉莹先生不仅是亲姑侄 , 且同为中国文学研究者 , 在成长及治学过程中深受叶嘉莹先生关照与影响 , 更是叶嘉莹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 对叶嘉莹先生抱有深刻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 。
《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扎实而不流于琐碎 , 叶言材的文字中 , 有亲人视角 , 更有学者删繁就简 , 捕捉细节的智慧 。 在书中不仅为读者生动重现了叶嘉莹先生生长于斯、永铭于心的叶氏大家族和察院胡同老宅 , 回顾了作者青少年时叶嘉莹先生归国与家人重聚相伴并游历讲学于祖国各地的珍藏记忆 , 更将叶嘉莹先生与中外诸多师友结下深厚情谊的知心交游娓娓道来 , 其中包括陈省身、杨振宁、李霁野、陆宗达、夏承焘、缪钺、邓广铭、陈贻焮、冯其庸等学人、专家 。
对于叶嘉莹1974年回国后有感而做的古体长诗《祖国长歌行》 , 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是一个目睹过羸弱旧中国的腐败没落和在台湾经历过“白色恐怖”的人 , 当她亲眼蓝岛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 , 她心里进行比较后所产生的那份感慨 , 或许是今天的人们所难理解的 。
叶言材在书中写道:“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眼睛里充满了故事 , 脸上却不见风霜;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让人尊重 , 一定是经历了很多事 , 还能够堂堂正正地站在人们面前;当他(她)呈现出这种状态的时候 , 对别人又不羡不嘲 , 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 我认为叶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 ”在叶言材看来 , 叶嘉莹对于中国诗词理论学说的贡献和晚年倾其所有致力于中国诗教的传承 , 是她人生最大的成就 。
毫无疑问 , 《我与姑母叶嘉莹》的现场感是本书最珍贵的部分 , 也可以视为对于叶嘉莹口述自传《红蕖留梦》一书的珍贵补充 。 叶嘉莹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深情写道:他文思敏捷 , 识见又广 , 一写起来就下笔不能自休 , 洋洋洒洒 。 他认真和努力地以他的记忆补充了我以前一些记述的不足 , 这些关于人与事的叙写 , 使我极为感动 。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我与文学丨胡佳清:写“有温度”的文学
- 人力资源|我与知识管理的故事:愿意一辈子去做的一件事(2)
- 南开|回望叶嘉莹诗教传薪感人岁月
- 中国文学&讲述叶嘉莹的亲情世界,《我与姑母叶嘉莹》出版
- 我们的父辈@“我与狮虎山的故事”引来一波“回忆杀”
- 短句#惊艳众生的古风短句: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
- 作家|【洞庭作家】郑保光/我与著名作家彭见明先生的一次巧遇
- 叶嘉莹|《我与姑母叶嘉莹》出版,了解叶嘉莹的家世与亲朋
- 礼制&老子很无奈:我与道教无关联,道教却让我当教主
- 姑母$14岁女生拜他为师,4年后娶为娇妻,新婚之夜画了幅画卖了41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