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评传》写于令人难忘的非常时期 。 从2019年下半年开笔至2020年早春二月完成 , 正邂逅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 , 驻足宅家成了常态 。 于是 , 我就利用这段时间 , 开始了对本书的三次修改 , 从原先的章回体改为现在的散文体 。
【浙江人民出版社|读书|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本文图片
人间春色毕竟还是遮不住的 , 2021年桃红柳绿的三月 , 随着疫情的平稳 , 本书正式进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出版程序 。 随着清校稿的一次次发出 , 我又校对了三稿 。 这本书是我所有著作中 , 所费校对时间最长 , 所用修改精力最大的一部 。
最令我感动的是在这历时两年多、历经六次的修改中 , 年逾八十的韩天衡先生以他认真负责、执着专注的精神全程参与 。 他审阅了35万多字的初稿 , 写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 其后又不断通过微信及语音的方式 , 补充回忆、提供资料、增加细节、提出建议等 , 并对书法、绘画、篆刻、收藏、著述、理论乃至如何培养学生、策展、讲学、对外交流等问题与我探讨 , 提出真知灼见 。 有时晚上十点多了 , 他还发来一条条语音 , 在夜阑人静、星光满天之际 , 聆听着先生话语 , 倍感一种风范与境界 。
夫复何求?韩先生已功成名就 , 为何还如此孜孜以求?就是怀着对艺术的敬畏 , 对创作的虔诚 , 对历史的负责 , 对读者的厚爱 。 特别是2021年初 , 他患凶险的重症间质性肺炎 , 在经抢救脱离危险后 , 还给我发来了微信 , 探讨问题 , 可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与投入 。 如今我翻阅着手机上的这些微信与语音 , 其文字量及篇幅也足可以编一本“天衡谈艺录” 。 这本评传融入了他生命的热流 , 人生的信念 , 从艺的理想与心灵的憧憬 。 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如此的容纳、能量、修为、展示与升华 , 真是功德无量 , 福不唐捐 。
韩先生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热爱自然、性格活跃、语言幽默、友善亲和之人 。 从少年时代的“孩子王”到部队中的“开心果” , 从敢于直面挑战嚣张的造反派到勇于成为一群落难老先生的道义交 , 从引发艺苑的“韩流滚滚”到成为书画金石界的一面旗帜,韩先生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风云际会 , 他有幸遇上了一个大师群与一个大时代 。 而他也以自己的勤奋创造与丰硕成果 , 在人生的舞台上有声有色地演绎了追求与梦想 , 不负初心 , 不负韶华 , 不负时代 。
评传者 , 评是观点、理念、思想 , 传是史事、细节、历程 。 韩先生作为一位多才多艺、博学睿智、史论独树、著作等身、桃李天下、收藏宏富、成就卓越、无私奉献的大师级人物 , 他在各个领域的认知、理念、思考与实践 , 都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启迪性的价值与引领性的作用 , 从而为评传的“评”提供了多个的范畴、多元的空间和多项的领域;使“传”具有叙事感、存在感与命运感 。 唯其如此 , 这本评传也带有较浓的思辨性、哲理性与学术性 。 所以 , 我写这本书的过程 , 也是一个自我修炼、思考、提升的过程 。
我曾先后写过两本传记 , 在写《吴昌硕评传》时 , 我感受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云烟 , “无边曙色浪淘开” , 领略了一代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的“风波即大道 , 尘土有至情” 。 在写《孙中山在上海》时 , 我沉浸在一个伟人与一座城市的不离不弃、同舟共济的世纪风云中 , 体验到了那场惊心动魄地走向共和与复辟倒退的命运之战 。 而在写这本评传时 , 我与传主韩先生几乎是共时的 , 因而有种亲历感、生活感与时代感 。 为此 , 我感到这是一种荣幸、一种缘分 , 使我能走进他的艺术与人生 。 (王琪森 本文为《韩天衡评传》后记 , 有删节 。 浙江人民出版社3月出版)
- 读书|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 日记|读书丨作家们的可爱瞬间
- 叶兆言|我为深圳人读书三分钟│叶兆言、胡野秋、冯波、毛俊杰、王嘉
- |“今晚起,我们一起云读书”,居家战“疫”,上海人这样过周末
- 浙江省博物馆|17岁少女捡到宝物当嫁妆,专家:不上交犯法,今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 音乐家尹晓星评传|《音乐家尹晓星评传》读书分享会暨签名赠书活动举行
- 教育史|浙江海盐收录五册珍贵文献 印证盐台两岸浓情
- ytlib|读书不觉春已深
- 大学|网友票选“人生十大憾事”,第1名858万票,原来读书这么重要
- 武警贵州省总队|打卡“书香军营” 让读书成为官兵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