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面

【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面】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 , 大约很难找到比菲茨杰拉德更容易被标签化的作家了 。 从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命运中亦可见一斑 。 菲茨杰拉德是改革开放后最先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作家之一 , 上世纪80年代初那套著名的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里就有《菲茨杰拉德小说选》 , 里面收录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名作名篇——但却始终不温不火 , 很少有中国作家会说自己的创作是受菲茨杰拉德的影响 。 一直到村上春树成为中国万千读者追捧的对象 , 被村上春树所崇拜的菲茨杰拉德才进入公众视野 。 而2013年上映的“大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令菲茨杰拉德大火了一把 , 知名度水涨船高 , 其作品也不断再版且大卖 。
但即便如此 , 菲茨杰拉德的形象仍不清晰:要么属于“青春作家” , 要么就是偏世情的通俗作家 , 这当然与他笔下多是财富耀眼的年轻人、风情万种的时髦女郎和梦幻般的爱情有关 。 没错 , 他的确是美国曾经的那个爵士时代的文学代表 , 菲茨杰拉德自己就说:“有时我不知道泽尔达(他妻子)和我到底是真人还是我的一部小说里的人物 。 ”是啊 , 他笔下主人公的纵酒享乐与他彼时实际生活中的状态完全如出一辙 。
可是 , 2017年 , 美国当代文学研究者安妮·丹尼尔编辑整理出了一本由菲茨杰拉德从未公开的小说作品结集而成的《我愿为你而死》一书 , 并很快译成中文 。 该书一经出版便打破了读者对菲茨杰拉德简单粗暴的刻板印象 。 《我愿为你而死》是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批存世的、从未出版过的作品集 。 其所收的18篇小说和剧本 , 在过去一百年里始终被历史所尘封、被文学界所忽略 。 而在当年 , 即便菲茨杰拉德在欧美文坛已爆得大名 , 这些作品因主题或风格背离出版商所期待的菲茨杰拉德作品“应有”的样子 , 即被退稿或拒绝发表 。
我可以理解彼时许多人不理解、不接受菲茨杰拉德的转型 。 因为自浪漫主义文学出现以来 , 如何才能创新求变就成了摆在每一位有野心的作家面前的必答题——它一刻不停地催促着他们去开疆拓土 , 但也使他们陷入难以摆脱的焦虑之中 。 创作题材与创作风格的转变并不容易 , 一旦作家离开他所熟悉的创作领域 , 难免会左右不讨好 。 菲茨杰拉德便是如此 , 他已被“标签化” , 他的“主动求变”因而显得异常艰难 。
《我愿为你而死》书中收录的作品与菲茨杰拉德广为人知的作品有着明显区别 。 菲茨杰拉德个人认为《我愿为你而死》中的一些作品非常出色 , 因为他创作它们更多是出于个人原因而非经济考量 。 当年 , 菲茨杰拉德对编辑们希望他继续写爵士乐和酒精、美丽的酷女郎和令人思慕的帅气男孩而拒绝这些小说 , 曾感到极度失望 。
这些作品关乎人的离散与绝望;关乎卑微生存的白昼和寂寞孤苦的夜晚;关乎经济大萧条时期怀才不遇和四处碰壁的青年;关乎混杂着战争、恐怖和希望的北美历史;关乎性以及不确定的婚姻;关乎都市的灯红酒绿和极度贫困 。 比如小说《越位》中的主人公琪琪令人揪心的情感纠葛 , 表明传统婚姻正在面临压力;比如在《向露希和埃尔茜致敬》中 , 菲茨杰拉德对于青年一代的自由生活所流露出的混合着赞同与轻蔑的微妙情绪;而小说《我愿为你而死》则取材于菲茨杰拉德在北卡罗来纳州山区的生活 。 他去那里是为了恢复健康 , 他害怕自己肺结核复发 , 希望新鲜的空气能够治愈他——也治愈他的妻子泽尔达 。 他那时感到经济窘迫 , 因而不得不经常住在汽车旅馆里 , 喝罐头汤 , 自己在水槽里洗衣服 。 当他后来有时间 , 而且身体条件允许时 , 菲茨杰拉德就会把自己的这些生活用文字记录下来 , 写成小说 。 而恰恰是这些他认为“最真实”的小说 , 却既不被编辑认可 , 也没有机会被市场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