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元因何成为书家审美转捩的分水岭
南宋时期 , 社会动乱 , 文化也同样受到重创 , 南宋前期少有的书家 , 也是南北交替之际活跃于书坛的 , 他们的生活与精神都受到惨重的破坏 , 书法不再与自然物象相合 , 观物寓书的审美观念受到批判 , 代之的是复古心理和因循守旧之风 。
南宋姜夔《续书谱》言:
真书以平正为善 , 此世俗之论 , 唐人之失也 。 古今真书之妙 , 无出钟元常 , 其次则王逸少 。 今观二家之书 , 皆潇洒纵横 , 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 , 而士大夫字书 , 类有科举习气 。
姜夔此文推崇“二王” , 而批判唐人真书 。 此外 , 他还对唐人基于自然感怀所提出的“折钗股”“锥画沙”“壁坼”等用笔方式提出质疑:
用笔如折钗股 , 如此皆后人之论 。 折钗股者 , 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 , 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 , 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 , 欲其无布置之巧 。 然皆不必若是 。 笔正则锋藏 , 笔偃则锋出 , 一起一倒 , 一晦一明 , 而神奇出焉 。
在这段文字中 , 姜夔认为“屋漏痕”“锥画沙”“壁坼”都是魏晋以后人们追加的名词 , 都不是书家追求的根本 , 唯有中锋、侧锋才是书法里的正道 , 这样的说法否定了书家创作时的艺术构思 , 也就是对“观于物 , 寓于书”的否定 。 所以一味的追求魏晋之风 , 却忽略自然感悟下的玄妙也是不够理性的 。
本文图片
苏轼《职事帖》纸本行书 27.8×3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书法复古之风的另一成因 , 与宋代金石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 金石学在历代都有研讨 , 但直到宋代 , 才迎来了它的第一次高峰 , 创立了完整系统的金石学理论 , 并有多部金石学著作问世 。 北宋中期 , 欧阳修就开始关注于金石碑刻 , 并著《集古录》一书 , 这是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书籍中最早的一部 , 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都有开创之功 。 在欧阳修的《集古录自序》中 , 记录了大量历代经典碑刻:“汤盘 , 孔鼎 , 岐阳之鼓 , 岱山、邹峄、会稽之刻石 , 与夫汉魏以来圣君贤士桓碑、彝器、铭诗、序记 , 下至古文籀篆分隶 , 诸家之字书 , 皆三代以来至宝 。 ”欧阳修四处寻碑访学 , 搜集碑刻资料与史实 , 其资料除自家旧藏外 , 还有朋友、学生的庋藏及委托朋友寻访等 。 欧阳修在获取各种金石资料之后对他们逐一考证 , 且对碑中的古文、奇字进行了深刻的考证 , 坚持治史应有的学术态度 , 而后题写序跋 , 开启了以碑证史和以碑纠史的先河 。
本文图片
苏轼《久留帖》纸本行书 30.4×2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欧阳修之后 , 南宋赵明诚亦致力于金石学的研究 , 收录于《金石录》中《汉重修高祖庙碑》的题跋里提到 , “余年十七八时 , 已喜收蓄前代石刻” , 可见赵氏年少时就已经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收藏热情 。 他说:“余既集录公私所藏三代、秦、汉诸器款识略尽 , 乃除去重复 , 取其刻画完好者 , 得三百余铭 , 皆模刻于石;又取墨本联为四大轴 , 附入录中 。 ”《金石录》一书著录了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 , 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 , 还录存了一些不见于史书的重要史料 , 传承了欧阳修《集古录》的思想体系 , 强调金石补经证史之功用 , 如证史之误、补史之阙、纠史之妄 , 大大丰富了史料来源 。 宋代金石学的兴起 , 丰富了人们对古代书法碑刻的认知 , 提倡复古并深入自身实践的复古书家比比皆是 , 带来的是书学中的复古之风 。 但是 , 复古审美主张的兴起 , 也渐渐打破了唐宋以来的创作理念 , 逐渐走向“复古为上”和“与古为徒”的创作理念 。
- 青铜器|长沙这些惟妙惟肖的青铜震撼无比,来此参观还是免费,赶紧走起
- 埃及|埃及开放参观五座古墓,墓葬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
- |难怪孙悟空逃出八卦炉后,玉帝不再调二郎神镇压,看观音说过什么
- |上线9天上话云端剧场官方微博观看人数超252万,新一周剧单来了,请查收
- 设计师|看景观设计如何“土”出高级感!
- 雕刻|收藏在故宫的翡翠文物,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瑰宝,叹为观止
- 观众|吟出文化自信与盛世华章
- 魔力宝贝|魔力宝贝:最全职业攻略,欢迎大家来观看!
- 孙悟空|如来为何不帮孙悟空降服青牛精,观音早已说明原因
- 古诗词|《古典的春水》:在古诗词大观园里探幽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