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窑王”爷爷学技艺 , 51岁成为掌门人
赵承祥说 , 赵家祖上是窑主 , 世代烧窑 。 根据赵氏家族的世代口传身授 , 结合赵氏族谱记载 , 明朝洪武年间 , 赵氏先祖在固城村定居 。 固城村位于郑州市北郊 , 南邻贾鲁河 , 东依东风渠 , 北距黄河五公里 ,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 , 拥有优质的上乘陶土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赵家丹炻自成一绝 。 介于陶与瓷之间的炻器 , 经过赵家世代传承 , 数百年演变发展 , 固城村形成了特有的丹炻文化 。
“我爷爷人称‘东里窑王’ , 东到开封陈留 , 西到荥阳 , 北到太行山 , 南到新郑 , 所有烧窑的都敬他三分 , 没有人敢不服 。 ”赵承祥说 , 他从小跟随祖辈玩泥巴长大 。 小时候调皮想跑出去玩 , 爷爷不允许 , 拿绳子绑在他腰上 , 拴在窑前 , 左边一本书 , 右边一碗肉 。 饿了可吃肉 , 无聊可看书 , 不看书就看爷爷烧窑 。
耳濡目染 , 言传身教 , 赵承祥不知不觉接受了赵家世传的技艺 。 17岁能独立操作 , 26岁成为一个合格的匠人 , 33岁成为掌作 , 51岁成为掌门人 。
“掌门人不是容易当的 , 是骡子是马 , 得拉出来遛遛 。 大家都得拿出自己的作品 , 接受检验 。 我做了13件牛角鼎 , 挑出来两件最漂亮的 。 一拿出来 , 大家眼都亮了 。 三分之一秒的震撼 , 乃艺术的高度也 。 ”赵承祥说 , 一件作品 , 如果能在三分之一秒内震撼到观察者 , 这件作品就成功了 。
成功震撼到族人的赵承祥 , 从爷爷手中接过掌门剑 , 正式成为掌门人 , 赵家丹炻第十五世传人 。 用赵承祥自己的话说就是“靠世袭的祖制和族众的拥戴” 。
“只有这个大孙子才能维持北地窑、固城窑最后残存的荣光 。 ”赵承祥的爷爷当时这样说 。
赵家北地窑最红火的时候 , 带动整个固城村都烧窑 。 随着时代的变化 , 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 老式传统的烧窑方式逐渐被人们放弃 。 到1978年时 , 只剩赵承祥家一个窑还在坚持用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 , 其他人都另谋生路了 。
本文图片
放弃最赚钱的行业 , 重拾祖宗技艺
“人是要生存的 , 家族要传承 , 首先要活下去 。 ”为了生存 , 赵承祥干过包工头 。 在这一行 , 他干得风生水起 , 资产数百万 , 手里管着300多人 。 但是 , 赵承祥始终忘不了爷爷的临终遗言 。 爷爷临终前 , 把他叫到身边 , 语重心长地说:“文化是灵魂 , 技艺是生存之本 。 只要这两项存在 , 我们这个家就会兴旺 。 ”
“不能让老祖先的东西在我手里断了 。 ”赵承祥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赚钱的包工头工作 , 重新开始烧窑 。
赵家丹炻对泥对窑的要求都很高 。 先说泥 , 把从黄河里采来的原泥晒干 , 然后把泥料磨粉过筛 , 倒入练泥池内加水搅拌 , 去除漂浮物与底部沉沙 , 取中间澄泥 。 然后 , 再把澄泥提纯添加微量元素 , 在封闭的容器内焖制发酵 , 形成熟泥 。 对熟泥捶打揉搓 , 使其产生韧性 , 然后在转盘上把泥团提拉成各种形状的器皿 , 对器皿整体磨压 , 做抛光处理 , 在阴凉处自然脱水晾干 。 最后才把合格作品入窑 , 按工艺流程烧制 。
赵承祥说 , 他的丹炻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在于 , 不涂不绘 , 不渲不染 , 不雕不琢 , 经无釉细磨抛光 , 然后用柴窑烧制 , 烧制时用的有果木和中草药 。 同时配合熏、熥、烘、燎、烧、烤、焖、蒸八种技法控温窑变 。
“土遇见水成泥 , 泥遇见火成炻 。 ”赵承祥说 , 丹炻 , 就是泥与火的艺术 。
- |都市非遗人|“泥人赵”玩出新高度,非遗也要跟着时代跑
- 读书|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 盐城|都市丽人的“西装”外套:春天穿职场范十足,有气场还显干练
- 都市丽人|10分钟“都市丽人”早八妆 谁还不会
- 传统|全球连线|中国两代“非遗人”的传承:银纸作画 文化绵延
-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 传承|退伍兵成“非遗人” 传承千年吊脚楼技艺
- 技艺|退伍兵成“非遗人” 传承千年吊脚楼技艺
- 游客|京都市京瓷美术馆将举办2022年展览
- 盛装|大腕云集的都市职场剧《盛装》,没看见盛大,只看见了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