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炻|丹炻第十五世传人:渴望在都市中有个柴窑的容身之地( 三 )


然而 , 事情没那么容易 。 赵承祥虽然做出了巨大牺牲 , 回归传统 , 重拾家族技艺 , 但上天并未一开始就眷顾他 。 耗费了巨大心血 , 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 , 前四窑都没有成功 , 损失巨大 。 “第五窑成功了 , 第六窑又失败了 , 直到第七窑 , 才稳定下来 。 ”赵承祥说 , 不管怎么说 , 老祖宗的东西没有丢 , 没有在他手里失传 。
赵承祥的丹炻技艺 , 2016年被评为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1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目前 , 赵承祥已经教了几个徒弟了 , 而他的儿子也在几年前辞掉了汽修工作 , 专门跟他学祖传的这门手艺 。 但是 , 赵承祥还有一种隐隐的担忧 。 固城村几年前就拆迁了 , 赵承祥的柴窑当时也跟着没了 。 现在的柴窑 , 是赵承祥在原来自家的菜地里建的 。 但是 ,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 谁也不敢保证以后会发生什么 。 赵承祥有一个徒弟在黄河北岸租了200亩地 , 他曾去考察过 , 那里根本不适合建窑 。 赵承祥说 , 建窑对地理位置有特殊的要求 , 条件很苛刻 。 如果柴窑没了容身之所 , 这项省级非遗技艺又该如何传承?
“承载人们生活的土 , 滋养人们生命的水 , 与照耀人类精神文明的火 , 构成了丹炻的优良品质 。 因此 , 丹炻是有生命的 。 它是作者的情感寄托 , 是能量的通道 , 信息的载体 , 是心血与灵性的贯通 , 是灵魂与记忆的融合 。 ”赵承祥深情地说 , 希望在都市化的进程中 , 能有一小块安静的地方 , 容得下一个小小的柴窑 , 能让老祖宗的技艺传下去 。
丹炻|丹炻第十五世传人:渴望在都市中有个柴窑的容身之地
本文图片

专家点评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薛峰副教授:
【丹炻|丹炻第十五世传人:渴望在都市中有个柴窑的容身之地】老赵目前所面临的窘迫 , 恰恰是都市区内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一个缩影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千年物质文明最为直接的体现 , 但是伴随着都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 很多手工艺项目逐渐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 。 这其中固然有传统手工艺自有的问题 , 如各种噪声、粉尘、污染所带来的高昂管理成本 , 当然也有都市城镇化扩容所牵扯的生存空间冲突 。 如果都市人在水泥森林中依然能够找寻到一些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能够通过心手相传感受中华文明千年的魅力 , 那么这座城市就会有着持续的感召力 。 赵老师的丹炻柴窑现在静静地矗立在贾鲁河畔 , 隐匿于一座小小的山坡之下 。 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探奇般的前来拜访 , 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中华文明最为璀璨的陶瓷文化 , 其中的文化教育意义不言自明 。 尽管伴随着贾鲁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 , 这样一座郑州建成区仅有的柴窑有可能会易址 , 但是依然真诚的建议窑址所在区级政府 , 能够慎重考虑为这样一个省级非遗项目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 为郑州打造一个极佳的活态化非遗保护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