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国学之树丨为什么说儒家学说与《易经》密切相关?( 二 )


易经|国学之树丨为什么说儒家学说与《易经》密切相关?
本文图片

《白虎通义·性情》讲:“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 智者 , 知也 , 独见前闻 , 不惑于事 , 见微知著也 。 信者 , 诚也 , 专一不移也 。 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 , 得五气以为常 , 仁义礼智信也 。 ”
五常的仁配木 , 是取了仁的利他 , 这些是符合木的生发、仁厚状态的特质;义配金 , 取了义的中正合宜 , 符合金的肃杀、权威特质;礼配火 , 礼是规范 , 需要彰显和表达 , 配以火的彰显、点亮的属性;智是掩藏的智慧 , 水主智力 , 掩藏于内而不外显的能量 , 所以智配水;信配土 , 信是履行承诺 , 是忠厚诚实 , 配以土的宽厚、承载之特质 。
大家品这个“仁”字 。
“仁”这个字把它解构出来就是一个和一个 , 这就是二人同行的意思 。 在社会关系中 , 任何两个人相处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矛盾 , 即使相亲相爱的夫妻也会发生争吵 , 所以“仁”就是为了解决人和人之间的不和谐 。懂了“仁 ”字 , 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就容易解决 。
比如你和一个朋友约定去旅行 ,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却迷路了 。 这个时候天也黑了 , 你们又冻又饿 , 就这样折腾了两三天 , 最后饥肠辘辘还是没有找到出路 。 突然你发现了树上有一个苹果 , 并把苹果一分为二 , 但是分得一半大一半小 , 这个时候你把大的那个拿走了 。 这是什么 , 叫自利 , 说俗点就是自私;如果苹果分得一样大 , 你一半我一半 , 是正合适的平衡 , 这叫和谐;如果你把那个小的拿走了 , 大的给了朋友 , 这就成为“仁” , “仁”就是利他 。 所以儒家产生以来孔子一直所倡导的“仁”就是利他的意思 。
儒家的“仁”是作为人必须遵守的品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确定下来的 , 通过教育把仁的价值理念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意识 。儒家讲“仁者爱人” , 却不限于“爱” , 反而超越了“爱” 。 通常的爱是双向的 , 需要反馈 , 而仁是单向的 , 形成了习惯利他 。 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是说自己如果想有所为就应该懂得协助别人有所作为 , 自己想要达到的 , 就应该帮助别人能达成 , 这都是推己及人的体现 , 根源上就是对“仁”的延伸 , 推己及人就是阴阳的转化过程 , 自己为阴 , 他人为阳 。 而利他亦是利己 , 则体现的是阴阳的统一 。
孔子从不忽略人的自私性 , 反而充分认识并肯定个人对私利的追求 , 并以之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 这就使孔子的理论站在了现实的人性基础之上 。 而孔子想要实现的“仁” , 目的就在于要超越个人私利 , 达到为公利、为他人的境界 , 所以孔子是追求全面利他的 , 他讲的是“克己复礼”“克己及人” 。
当人们是从为他人着想的角度做事 , 那么他人也会站在你的角度为你着想 , 这便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 利他最终会循环到利己上来 , 让因果产生正向反馈 。
【易经|国学之树丨为什么说儒家学说与《易经》密切相关?】易经|国学之树丨为什么说儒家学说与《易经》密切相关?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