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如梅兰幽香 舞台深处见芳华( 二 )


梅兰芳对角色的塑造极为深入 , 具有巨大的创新性质 。 众所周知的《贵妃醉酒》 , 是梅氏表演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 , 体现了他对传统演出方式所进行的多方面改革与创造 。 在主题上 , 梅兰芳摈弃了以往庸俗的表演和唱词 , 转而突出杨贵妃独处深宫抑郁苦闷的心境 。 在表演技法上 , 他加强了载歌载舞的表演戏份 , 使每一句曲词都与身段、眼神相呼应 。 女主人公在展现出端庄美艳、仪态万千的同时 , 还抒发出真实情感 , 从而赋予了传统剧目崭新的思想内涵 。 梅兰芳在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时写道:“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 。 我不愿还是站在这旧的圈子里边不动 , 再受它的拘束 。 我要在新的道路上寻求发展 。 ”这样的表达 , 完全超越了一个旧社会艺人的思想境界 , 这是站在表演之上的高处 , 审视整个行业的过去 , 并勇敢地开创未来 。
梅兰芳不囿于传统青衣戏只偏重于唱工的情形 , 持续不断地对传统的身段、妆扮、舞美进行改良 , 并广泛研习京昆各行剧目 。 除青衣外 , 他兼学重身段的表演和武工戏 。 最为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手势——53种“兰花指” 。 梅兰芳的合作者、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曾经编印过一本小册子《梅兰芳艺术一斑》 , 并配有英文、法文译本 , 成为欧洲了解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份重要资料 。 对此 , 梅耶荷德曾特意指出:“梅兰芳博士提醒了我们 , 那就是手 。 说真的 , 同志们 , 看他的表演 , 再到我们剧院里转一圈 , 你们就会同意我的说法 , 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掉 , 因为那些手对我们来说毫无用场 。 ”
由此可见 , 梅兰芳的艺术改革是全方位的 , 不仅在表演方式 , 而且在化妆、服饰、伴奏、舞台布景等方面 。 梅兰芳业余爱好广泛 , 却始终不忘自己表演的初心 。 比如他喜爱绘画 , 曾拜京城著名画家为师 , 但这一切都是服务于戏剧表演的目的 。 “我曾经在新排的剧目当中 , 创造了京剧舞台上从来没有过的服装和化妆 , 这种尝试和我平时学习绘画有密切关系 。 ”经过不懈努力 , 梅兰芳和自己的团队将京剧旦角行当的表演艺术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引领京剧迈入表演艺术的新时代 。
除了改革传统剧目 , 从1914年起 , 20岁的梅兰芳便着手编创新戏 , 推出了一批直面当时社会问题的时装戏 。 比如1915年的《邓霞姑》 , 倡导婚姻自由;而《一缕麻》则揭示出盲目婚姻的恶果 。 梅兰芳继承传统基础上的锐意实践 , 引发了民众的观剧热潮 , 广大观众为梅兰芳所塑的全新形象所折服 。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旦角相继而起 , “四大名旦”为首的旦行走向京剧舞台中心 , 创造了京剧艺术的又一个鼎盛时代 。
【舞台|如梅兰幽香 舞台深处见芳华】不仅如此 , 梅兰芳还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带到了海外 。 1919年梅兰芳赴日本演出 , 这是京剧艺术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 。 1924年再次受邀赴日 。 1930年梅兰芳正式开启了为期近半年的赴美演出、交流之旅 。 这是京剧艺术首次有组织、有规模地在西方主流文化视野中亮相 。 1935年梅兰芳应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协会邀请赴苏演出 , 激起了东欧与西欧戏剧界诸多名家的强烈反响 , 产生了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冲击力 , 进一步确立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 数十年后 , 梅兰芳的海外演出活动被看成是一种象征 , 意味着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文化所开展的卓有成效且正式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