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 本课只讲“鬥”部的一个汉字:“鬭” 。 我们可以先放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在现代汉语中 , 两个字能够通用 , “鬭”实际上是“鬥”的异体字 , 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 。 既然可以通用 , 为什么会有“鬥”和“鬭”两种字形呢?
本文图片
(《中国书法大字典》中鬭的字形)
其实 , “鬥”字在先秦时期 , 其意义就是“争斗” , 后来因为这个字形外框很容易与“門”相混 , 在战国时 , 人们为了区别“鬥”与“門”的外框 , 又创造了“鬭、闘、鬦、閗”等字形 , 替代了“鬥” , “鬥”字渐渐退出应用 。 注意看 , 在《中国书法大字典》中收录的名家书法字形中 , “鬭”在唐、宋、元、明时期都被人写作“門”字外框 , 这段时期 , “鬥”字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基本消失 , 到了明清之后 , 特别是清代 , 小学大兴 , 文字学家们正本清源 , “鬥”又回归人们的日常使用 , “鬭”字作为异体字并存 。 显然 , 战国至宋元期间 , “鬭”字的“争斗(鬥)”以外的字义 , 其实都是受许慎影响的误用 。
我们来看“鬭”的详细解说 。
鬭 。 读dòu 。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鬭 , 遇也 。 从鬥 , 斲声 。 ”许慎认为“鬭”是形声字 , 本义是遇合;拚合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今人云鬭接者是遇之理也 。 ”实际上 , 从鬥的字形就可以说明问题 , 争斗的两个人必然相遇 , 所以 , 许慎所解说的“遇合”义 , 实际上是“鬥”的引申义 。 但由于《说文解字》影响巨大 , “鬭接”一词在方言中还大量存在 , 比如四川、湖南方言等 。
《国语·周语下》:“谷、洛鬭 , 将毁王宫 。 ”指谷水和洛水争流 , 水位暴涨 , 将要淹毁王宫 。 但如果解释作谷水和洛水合流(遇合)也说得通 。
本文图片
(谷、洛会合)
“鬭”又指相对 。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鬭 , 犹对也 。 ”苏轼《记梦回文二首》之二:“红焙浅瓯新火活 , 龙团小碾鬭晴窗 。 ”
但大多数情况下 , “鬭”都用作战斗;争斗义 。 就是“鬥” 。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鬭 , 争也 。 ”《论语·季氏》:“血气方刚 , 戒之在鬭 。 ”等到壮年了 , 血气正旺盛 , 便要警戒 , 不要好胜喜争斗 。
本文图片
(争斗)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民怯于私鬭而勇于公战 , 此王者之民也 。 ”百姓不敢因私事而争斗 , 却勇敢地为国家去作战 , 这是据以建立王业的好百姓啊 。
又指使争斗 。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 ,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 击筑弹琴 , 鬭鸡走犬 , 六博、[足翕]踘者 。 ”临淄人民非常富庶 , 平常人都会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赛狗、六博、踢球 。 斗鸡 , 就是使鸡争斗 。
本文图片
(斗鸡)
也指竞赛;比赛(也是“鬥”的引申义) 。 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四引《字镜》:“鬭 , 竞也 。 ”晏殊《渔家傲》:“越女采莲江北岸 , 轻桡短棹随风便 , 人貌与花相鬭艳 。 ”
- |专访|幕后操盘手揭开《人世间》世间事
- 舞台|如梅兰幽香 舞台深处见芳华
- |唐 褚遂良摹《兰亭序》高清本
- 浦元里花|《繁花》中的上海话译成日本关西方言是啥“风味”?
- 千里江山图|溯源“只此青绿”,小学生动笔画起12米长卷《千里江山图》
- 白居易|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音乐与文学水乳交融的诗篇,读来动人心扉
- 傅文俊|傅文俊艺术作品《信手拈来》系列
- 万里茶道|《茶道通漠北》讲述万里茶道故事,这部长篇小说众多情节发生在武汉
- 但是还有书籍2|《但是还有书籍2》豆瓣9.4收官,我把这些高分作品又翻出来看了一遍!
- 身躯|吉林“艺”起抗疫 | 高天云抗疫作品《战疫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