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戏|“三军司令”单皮鼓

在剧场看京剧精彩的武戏 , 在敌我双方的激烈打斗中 , 伴奏乐队中的“武场” , 包括单皮鼓、大锣、齐钹和小锣 , 敲击得如同撒豆一般激烈 。 正当双方打得风生水起时 , 突然只见乐队中的鼓师 , 手上的两个鼓键子 , 往单皮鼓上一立 , 鼓音、锣声、钹声立即戛然而止 , 然后场上鼓师鼓键轻轻一扬 , 一个清脆的“四击头” , 配合敌我双方一个严丝合缝的“亮相” , 立即引起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 。
武戏|“三军司令”单皮鼓
文章图片

单皮鼓
文戏中鼓师的作用
文戏中 , 鼓师有什么作用呢?当扮演的角色在演唱中 , 鼓师一手执檀板 , 一手执鼓键 , 为演员衡量着板、眼 , 执掌着节奏 , 当演员最后一个长的拖腔时 , 鼓师的两个鼓键子敲起急促而均匀的鼓声 , 一阵高过一阵的响声 , 伴随着演员那高亢跌宕的唱腔 , 观众禁不住鼓起掌来 。
如果说京剧文场中的胡琴是乐队的魂 , 单皮鼓就是整个乐队的首、整个乐队的指挥 。 那两根鼓键子和西洋乐队的指挥棒作用是完完全全一样的 。 鼓师手持两根小小的鼓键子 , 一会儿敲击 , 一会儿停止;一会儿横立在鼓上 。 一会儿斜停在鼓边 。 一会儿双手一扬 , 一会儿单手一挥 , 整个乐队的乐师们就明白了该怎么做 。 这两个鼓键子就像会讲话的人一样灵通 , 不但声音千变万化 , 而且那灵活的手势也令人赏心悦目 。 所以这打鼓、这敲击乐器 , 不但是一种艺术欣赏 , 也是一种中国文化 , 其中还传递着多少中国故事 , 洋洋大观 , 真是好听、好看 , 还好玩 。
武戏|“三军司令”单皮鼓
文章图片

京剧乐器
“帝师”沈立成
据现有文献 , 最初见于文字记载的鼓师是沈立成 , 生于咸丰三年(1853) , 安徽人 , 初随苏籍曲师学习昆鼓兼皮黄鼓 , 立成天资聪颖 , 悟性极强 , 因而无论是昆曲还是皮黄剧目 , 打鼓击节均得心应手 。 光绪初年 , 二十余岁的沈立成即搭四喜班掌鼓 , 戏曲史家王芷章在《清代伶官传》中 , 写沈立成“敏于求知 , 故其艺乃如长江大河 , 浩瀚无涯矣 。 ”光绪五年(1879) , 沈立成被挑选入昇平署 , 成为宫廷“随手” , 直到清廷灭亡 , 一干就是二三十年 。
武戏|“三军司令”单皮鼓
文章图片

清代单皮鼓 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沈立成多年在宫中打鼓 , 热爱京剧鼓艺的清朝皇帝光绪曾经向他学习多年 。 当时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他是帝师 , 还流传着一些故事 。 相传有一天 , 乐队众人员又来到光绪住所瀛台与其共同演奏 , 沈立成见皇帝的桌上放着一盒点心 , 生性幽默的沈立成即心生一计 , “即用鼓槌 , 假为度曲击其盖 , 上(光绪帝)亦随之击 , 沈作恐帝敲盖弗及意(不明白自己的意思) , (他)即取盖 , 放上(光绪帝)前 , 盖去而点心外露……”这时光绪皇帝也明白了他的意思 , 于是“遂分赏众人食之”(见《清代伶官传·沈立成条》) 。
沈立成除在宫中“承差”以外 , 在四喜班打鼓二十余年 , 先后为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掌鼓 , 他打鼓下键击节有力 , 节奏快慢得当 , 腕力惊人 , 鼓点铿锵 。 而且甘当绿叶 , 与诸名伶配合默契 , 所以成为当时最有名的鼓师 。
名师出高徒
沈立成的门人弟子甚多 , 有刘永顺、王景福、汪子良、郭德顺、唐宗成、杭子和、尚泽久等十余人 , 衣钵广传 , 日后许多名鼓师都出其门下 。 例如 , 为谭鑫培打鼓的刘永顺(又名刘顺) , 拜师沈立成及陆昌立 , 刘永顺学艺刻苦 , 故屡有收获 , 对于昆曲和皮黄剧目均极熟稔 , 能打的昆黄剧目不下一二百出 , 均能与演员默契相合 , 不过不欠 , 故成为名鼓师 。 民国初年 , 刘永顺继泰斗鼓师李五李奎林之后 , 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掌鼓 , 与琴师梅雨田成为谭大王的左右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