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还有些场合 ,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加减 , 采取意译达到更好的效果 , 如紧接着“洪哥” , 是假洋鬼子讲外文的一段:“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 !——这是洋话 , 你们不懂的 。 ”译作:“‘Let’s strike now!’ But he’d always say—here he broke into English —‘No!’... That’s a foreign word—you won’t understand.”虽然标点有些复杂 , 读者可能弄不清说话人是谁 , 却颇有神韵 。
闲话少说 , 言归正传 。 外国人——无论他有多高的鉴赏能力——能否真正理解这篇“很中国”的作品 , 实在是个疑问 。 字面问题倒还在其次 , 更重要的是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理解 。如罗曼·罗兰阅读了《正传》 , 说阿Q 那可怜的形象在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 对阿Q 为签名画押不能画圆而懊恼不已的情节尤觉有趣 , 这是他独特的感悟 , 与中国读者的理解容或有些差异 。
虽然我假想笺注本的目标读者是外国人 , 但当然 , 笺注终归主要是写给中国读者的 。 我更担心的是 , 中国读者因为熟悉鲁迅 , 没有陌生感和新奇感 , 反而不能对作品做细致和深入的思考 。 在本国文化中长期浸润 , 很容易把有些物事当成天经地义 。 事实上 , 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就是让读者深思和反思 。 从这个意义上 , 我觉得应该注释得更详细一些 , 提供更多参照 , 希望读者能跳出圈外 , 反身观看 , 有所感悟 。 至于所谓的经典 , 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看法 , 不同视角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 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 不同时代、不同地位的读者都会贡献出新的体验 。
因为历史久远 , 风俗差异 , 作品中的一些场景、语句、古典和今典(也逐渐变古) ,如不加以解释 , 就是中国读者也难免有理解障碍 。 问题是 , 注解到什么程度为好?有一派学者主张“不求甚解” , 相信书读百遍 , 其义自见 , 终能读出自己的心得 。 这自然不无道理 , 而且确也有这样理解力高强的人 。 并且 , 我实在也担忧注释文字太多会淹没原著的精彩 , 喧宾夺主 , 啰唆夹缠 , 不但无益 , 反惹厌烦 。 有人称《正传》为杂文化小说 , 文化含量高 , 议论较多 。
例如序 , 差不多就是一篇有关传记名目的论文 , 本身就是全书题目的注释 。 那么 , 我的笺注就成了注释的注释 。 或者会有人觉得原著这一部分可以不要 , 径直从赵家公子隽秀才后阿Q 想姓赵开始 , 如此则我的笺注更成了重叠之床 , 续貂之尾 。 话说回来 , 阅读这些有关传记名目的议论和解释 ,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一些文史知识 , 而且可以从更深层面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 。
笺注的首要目的是回到鲁迅的本意 。 鲁迅发表这部作品之前和之后 , 认识水平和人生体验是有变化的 。 作品发表后 , 鲁迅回答外界的询问 , 就创作过程所写的说明 , 如《〈阿Q 正传〉的成因》 , 以及为外国译本写的序言 , 还有关于作品争论的文字和与朋友谈到作品的书信等 , 都透露出他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观念 , 对我的笺注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 。
笺注更重要的任务 , 是阐释作品中人物行动的思想根源、心理动机 。 阐释阿Q 种种言行的根源和动机 , 尤其是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内涵 , 并不是很轻易的工作 。 这方面 , 笺注文字在“优胜记略”等章节中占了不少篇幅 。
我在笺注时 , 对作品中的地理、民俗、方言等词语给予较多的关注 。 如:第一章对“黄酒”和对当时绍兴地方的赔罪风俗的注释;第二章对绍兴人旧时“舂米”的方法和“押牌宝”的介绍;第三章在解释绍兴地方戏《小孤孀上坟》及请道士祓除缢鬼等习俗时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
- 功课|随笔之八十:《亲其师信其道》
- |改变是一种常态!
- 穿衣搭配|袁泉新剧《相逢时节》,堪称职场穿搭天花板,风格优雅又得体
- 人世间|央一播完央八播,《人世间》依然火热,严肃文学为何能成爆款?
- 钓鱼大对决|《钓鱼大对决》揭秘好望角神秘面纱,全新通行证系统征服非洲之角
- 平儿|《红楼梦》:平儿一番好意,晴雯为何偏要辜负?
- 卖报小郎君|《大奉打更人》后歇了半年,卖报小郎君发布新书《灵境行者》
- 刘恺威|看《这就是生活》大叔刘恺威魅力值不减当年
- 黄立|著名小提琴家黄立杰纯器乐呈现《甘棠树下》致敬正义的桂冠上最美的花
- 高天云|吉林“艺”起抗疫|高天云抗疫作品《战疫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