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时使用绍兴方言 , 但一般读者也许不大能看出来 。 笺注参考学界的研究成果 , 做了介绍 。 如第三章阿Q 的动作“摩” , 鲁迅原打算用绍兴方言“攎” , 再如第六章的妇女们怕见阿Q 而到处“钻”等 。
文章图片
古代词语 , 固然要解释 ,但“今典”的释义也甚是必要 , 如武昌起义、假洋鬼子、自由党等 , 注释有助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
阅读《正传》这样蕴含丰富的经典作品 ,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 ,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阿Q” 。 我的笺注当然是一孔、一偏之见 , 期望得到批评指正 。 注释了一通 , 我自己也有所得 。 因为系统阅读鲁迅有关阿Q 的自白和论述 , 我体会到 , 作品发表之后 , 鲁迅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对国民性的批判更加深化 , 在后期的杂感文字中笔力更专注 , 文风也更犀利 。 我在笺注中做了引申介绍 , 同时也深受教育 , 感到阿Q 这个人物的塑造在鲁迅笔下似乎还没有完成 , 阿Q 的精神还没有达到最高峰 , 发展得还不够充分 。 小说中阿Q 的接班人也就是小D(小同)而已 。 假如阿Q 掌了权——就像鲁迅后来接受访谈时说的“他们现在还在办理国家哩”——就一定会有很多“大同”出来 。
关于作品的评价 , 早期几位批评家的意见很值得重视 。 发表在1922 年3 月19 日《晨报副刊》上的仲密(周作人)的《〈阿Q 正传〉》 , 几段话就抓住了作品的要旨 。 评论者自己后来透露 , 这篇文章发表前曾经给鲁迅看过 , 得到首肯 。 文章在赞扬的同时 , 也指出一些问题 , 如认为鲁迅的创作意图没有贯穿到底:本来他是要推倒阿Q 的 , 最终却不但没有推倒 , 反而将他扶起来了——阿Q成了未庄唯一可爱的人 。 我这次笺注 , 对此印象很深 , 原来阿Q的形象并非靠丑陋立脚 , 他周围还有更丑的人 。 这个反转令人不寒而栗 。 读者得意扬扬 , 以为比阿Q高一等或数等 , 及至读完全篇 , 恍然大悟 , 戄然猛醒 , 原来自己可能就站在观看阿Q“大团圆”结局的人群中 。 如此 , 则阅读成果竟然可能也是一场精神胜利 。 确实应该警惕: 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摆脱了阿Q精神的纠缠 , 认为《正传》已经过时 , 那就更加可笑而且可悲了 。
经典是琢磨出来的 , 也要经得起挑剔 。 《正传》发表后 , 评论纷至沓来 , 有人说好 , 有人说坏 。 西谛(郑振铎)的《〈呐喊〉》、雁冰(茅盾)的《读〈呐喊〉》等评论文章 , 鲁迅是看过的 。 郑振铎指出小说写阿Q 参加革命造成人格上的分裂 , 鲁迅不能接受 , 他的辩解在本书笺注中已经有所体现 。 还有人提出 , 第九章中大队军警轻重武器齐上阵 , 捉拿区区一个小偷 , 实在不必 , 夸张过甚 。 鲁迅却不这么看 , 他在回答质疑时引用了现实发生的事件作为佐证 , 本书笺注引用资料 , 对当时中国的军警制度做了简单介绍 。 至于《正传》中存在的事实错误、季节错乱、前后文不照应等 , 有的鲁迅本人后来做了更正 , 有的则已经研究者指出 , 本次笺注随处做了说明 。
因为篇幅的限制 , 笺注对作品总体构思、叙述方式等方面的得失的评价着墨不多 , 书后也未能附录历来有关这部作品的评论文字 。 现在用一点篇幅 , 摘引几条 。因为正面的颂扬已为读者常见 , 此处偏重负面批评 , 以与《正传》“揭出弊端”的创作意旨一致 。
- 功课|随笔之八十:《亲其师信其道》
- |改变是一种常态!
- 穿衣搭配|袁泉新剧《相逢时节》,堪称职场穿搭天花板,风格优雅又得体
- 人世间|央一播完央八播,《人世间》依然火热,严肃文学为何能成爆款?
- 钓鱼大对决|《钓鱼大对决》揭秘好望角神秘面纱,全新通行证系统征服非洲之角
- 平儿|《红楼梦》:平儿一番好意,晴雯为何偏要辜负?
- 卖报小郎君|《大奉打更人》后歇了半年,卖报小郎君发布新书《灵境行者》
- 刘恺威|看《这就是生活》大叔刘恺威魅力值不减当年
- 黄立|著名小提琴家黄立杰纯器乐呈现《甘棠树下》致敬正义的桂冠上最美的花
- 高天云|吉林“艺”起抗疫|高天云抗疫作品《战疫是我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