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身体,能量,文化——《文化就是身体》与谈( 三 )


关于身体和“动物性能量” , 铃木可能想强调身体的原始性力量 。 自然身体的萎缩 , 甚至去身体化 , 这一点我们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是不难感受到的 。 汽车 , 是足的延伸 , 还是造成了足的萎缩?通过网络的远程交流(还有方兴未艾的元宇宙) , 是摆脱了沉重肉身的束缚 , 还是造成了肉身不在场的缺憾?《文化就是身体》收录了卡梅隆·斯蒂尔(Kameron H. Steele)所作的“引言” , 其中谈到“全球萎缩症”(global atrophy):“人们的身体逐渐脱离日常生活或许就是一直以来激化现代社会重结果甚于过程的原因 。 ……铃木的许多哲学都是对人类的这种去身体化状况的思考 。 在他看来 , 这种状况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当代文明对非动物性能源几乎完全的依赖 。 早自1960年代起 , 他就预见现代科技将如何逐步稀释我们的个人自我和群体身份 。 他早已预见到在网络智能技术影响下 , 今天我们在身体、声音和语言表达上的贫乏 。 事实上 , 我们正在见证 , 人类的交流从身体的、生物的模式 , 转移向虚拟的电子的模式 。 ……随着全世界在虚拟媒介影响下越来越被动、麻木 , 越来越与自己的身体脱节 , 行为越来越可预测 , 那些掌权者——创造出这种新型沟通体系以及随之而生的世界秩序的人——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呈指数级激增 。 ” (第8页)
铃木强调“动物性能量” , 并认为它的强弱跟文化的兴衰正相关 。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传统哲学讨论的文野之辩 。 比如 , 《庄子·逍遥游》讲了一个故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 , 越人断发文身 , 无所用之 。 ” “章甫”是一种帽子 , 表征文化;而“断发文身”则代表“野”的自然状态 。 “无所用之”似乎在说 , 相对于本真的自然状态 , 文化是没有用的 。
在中国哲学近年的研究中 , 身体的面向慢慢地突显出来了 。 比如身体现象学的研究、工夫论的研究 , 都表现出了这样的倾向 。 我以前读《文化就是身体》的时候 , 和浙江省社科院李旭兄通过微信做过简单的交流 。 当时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身体中有乾坤 , 去身体则乾坤毁 。 ”今天李旭兄也在线 , 我们就请他跟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想法 。
身体 , 能量
李旭:梁剑兄好!俞喆好!大家好!今天讲到身体 , 我就把摄像头也开一下 。
“身体中有乾坤”这个话当时也是灵机一动说的 , 我没有特别系统地想过这个问题 。 对于我们生存、我们生命的身体性 , 虽然没有系统的思考 , 但我一直比较注重 。 说几点个人的身体性经验吧 。
一个是有点怀恋在华东师大跳交谊舞的时光 。 交谊舞是一种特别身心合一的交往方式 。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用这种方式来交谊、消遣了 。 我觉得交谊舞的衰落是件挺可惜的事情 , 在线交流的发展使得具身的交流有退化的趋势 。
另一个是最近几年我开始养成用软笔(毛笔)记笔记的习惯 。 毛笔书写有特别的乐趣 。 这种乐趣来自于什么呢?最关键的一点 , 毛笔写字不太容易感觉累 , 因为毛笔里面是有刚柔交织的 。 软笔不只是软 , 你可以把软笔用出刚健的面向 。 身体亦如是 , 既能刚健 , 又能很柔和 。 这个是身体的基本特征 。 我们用毛笔写字 , 特别能够感受身体与工具的合一 。
我们讲文化、文明 , 古人讲“物相杂谓之文” 。 最基本的相杂、交错就是阴阳刚柔的交错 , 而我们的身体就是刚柔交错的能量场 。 我们身体的能量场不能仅从刚性、阳性的力量角度来理解 , 这里也包含感知、感受、接受的“坤”的这一面 。 亚里士多德讲“潜能”(dynamis) , 也讲到有发动性的潜能 , 有受动性的潜能 , 二者相当于我们《周易》的乾和坤 。 借用明清之际大儒王船山的话来说 , 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乾坤并建”的 。 这一点在舞蹈、书法这些活动中能够得到完整的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