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评论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过度消耗终究会败光好感

小玩怡情助兴 , 过度消耗却会败光好感
继“废话文学”“咯噔文学”“矫情文学”后 , “发疯文学”又上了热搜 。 很快 , “发疯文学”异变出了进阶版——林黛玉发疯文学 。
古典文学每每与互联网“造梗”碰撞 , 都会造就一波语言表达狂欢的高潮 。 “你瞧 , 又开始画饼了 , 我要是信了 , 怕是要哭断肠去 。 ”“你大抵是倦了 , 竟回我这般敷衍 。 ”“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 , 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 ”“发疯文学”的特点在于情绪高涨、过火癫狂 , 用语言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诉求 。 可以看到 , “林黛玉发疯文学”是在“发疯文学”基础上 , 掺杂进了阴阳怪气、诙谐、柔弱的腔调 。
都可|评论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过度消耗终究会败光好感
文章图片

林黛玉式娇滴滴、温婉的“人设”加持下 , “发疯文学”形成了语境破格 。 “林黛玉发疯文学”确实“难拿”——撒娇中带着戏谑反讽 , 卑微示弱中夹着委屈不满 , 反映了当下青年社会文化心理中小小的“离经叛道” 。 “林黛玉发疯文学”也被Z世代拿捏并突出了实用性——随着语义泛化 , 它被广泛运用到各种谈话对象和场合之中 , 特别是日常难以启齿的各种“社死”现场 。
诸如职场尴尬遭遇、被甲方/领导套路、投诉无门、跟客服拉锯式维权、催促卖家发货、情侣间冷战等 , “林黛玉发疯文学”都可派上用场 。 吐槽之余 , 还能先发制人 , 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 比如职场上 , 卑微的乙方面对一而再、再而三的甲方修改要求时 , 祭出“我原是只有这一条命 , 你一改二改三改四改 , 我可是要去了 , 再也不能见了”这句 , 既委婉表达了想法 , 又留有一定余地 , 也不至于当面“硬刚” , 让双方感到不适 。
可以看出 , “林黛玉发疯文学”进可嘲讽、退可自嘲 , 用温柔娇嗔缓解尴尬境遇和现实焦虑 , 从而颠覆对话者的预设身份 , 可进可退、能上能下的特点让其成为一些人的语言“万金油”也就不奇怪了 。 这个意义上看 , “林黛玉发疯文学”在给年轻人生活带来快乐之余 , 也起到自我心理疏导的作用 。
“某某文学”热潮迭代迅速 , 也是值得注意的后现代式文化症候 , 它们往往打着互联网原住民的特点烙印——喜欢玩梗、标新立异、注重社交 。 “某某文学”经由社交媒体和兴趣爱好者聚集的社群获得裂变式传播 , 无论是文化精神上还是传播方式上 , 都像一场专属Z世代的“文艺复兴” 。
【都可|评论丨“林黛玉发疯文学”大热,过度消耗终究会败光好感】当然 , 语言碎片化、消解逻辑、稀释意义、语言狂欢 , 再进一步则可能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 , 因而“某某文学”要慎用 。 小玩怡情助兴 , 如果过度消耗文学经典、语言矫揉造作或者明明不占理还想靠它胡搅蛮缠扳回一城 , 终究会败光大家对它的好感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李仙儿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