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子曰:“苟志于仁矣 , 无恶也 。 ”〗
孔子“仁”的标准定的是很高的 , 让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即 。 这一章是鼓励的说法 , 孔子是在鼓励门人弟子 , 也是在自励 。 心里想着仁 , 仁也就来了 。 求仁而得仁 , 仁在路上 , 仁在前方 , 我就要遇见仁了!
曾国藩:我欲为孔孟 , 则日夜孜孜 , 惟孔孟之学 , 人谁得而御我哉?
【智】【仁】【勇】
9.29 子曰:“知者不惑 , 仁者不忧 , 勇者不惧 。 ”
这是孔子对“智者”“仁者”“勇者”三种人下的简单定义 。
智慧的人不迷惑 , 迷惑的人称不上智慧 。 师者 ,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老师就是专门替别人解惑的人 , 所以古今中外老师都是智慧的化身 。
仁厚的人不忧愁 , 忧愁的人称不上仁厚 。 人活一辈子太不容易 , 有没完没了的烦恼 。 但是陷在烦恼里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如跳出烦恼 , 以平常心看问题 。
勇敢的人不畏惧 , 畏惧的人称不上勇敢 。 “勇”和“谋”并不矛盾 , 有勇也可以有谋 。 我们不提倡“有勇无谋” , 但并不能以“无谋”而否定“有勇” 。
道理谁都会讲 , 各人有各人的道理 , 争究道理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 。 不如放下无谓的争辩 , 想办法解决问题 。 退一步如何?让三分怎样?一般而言 , 长者多仁厚 , 那是他们经历的事情多了 , 都看开了 。
【仁】
12.1 颜渊问仁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 为仁由己 ,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 非礼勿听 , 非礼勿言 , 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 , 请事斯语矣 。 ”
老子讲“道” , 孔子讲“仁” , 孟子讲“义” , 朱熹讲“理” , 王守仁讲“心” , 这些都是他们学说的最根本、最高层次的概念 。
颜渊问老师:“您整天讲仁、仁、仁的 , 到底什么是‘仁’呢?”
老师回答:“克己复礼是仁 。 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 , 那么天下就实现仁了 。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 , 做到自律;复礼就是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 归仁的“归”是归顺的归 , 跟“复”的意思差不多 。
“由己”强调的还是“克己” 。 践行仁道得靠自律 , 而不能靠他人约束 。
“目”是纲目的目 。 纲 , 概要总则;目 , 细则 。 颜渊听得不是很明白 , 就请老师再详细说说 。
孔子便举了四个例子 , 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动 。 凡是不符合礼制的事情都不要去做 , 想做也得克制着自己 , 在礼制的框架内做事 , 这就是仁的修行法门 。
克己复礼是仁 , 但是仁并不单单指克己复礼 。
颜渊还是不太明白 。 他说我虽然不聪明 , 还没有完全领会 , 但是我愿意照着您说的去做 。 “事”是从事的意思 。
孔子讲复礼就是恢复到周礼那一套 , 以周礼作为框框 , 人的所有行为都要在那个框框里 。
随着时代变迁 , 礼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变动 , 但大的原则还是一样的 。 每个人做事 , 不能随心所欲 , 不能任意妄为 , 不能你以为你就做 , 要学会克制 , 要学会自律 , 要学会站在对方和角度考虑 , 要有底线 , 不能出格 。
【仁】
12.2 仲弓问仁 。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 使民如承大祭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在邦无怨 , 在家无怨 。 ”仲弓曰:“雍虽不敏 , 请事斯语矣 。 ”
仲弓也问老师“仁”到底是什么?
孔子给出了另一番回答:“在家时穿着、仪态可以稍稍随便 , 要出门的话 , 就需要认真捯饬捯饬 , 像是去见最尊贵的宾客;安排工作 , 不论任务大小 , 都要举轻若重 , 认真筹划、严肃对待 。 自己不想做的事 , 不要推给别人 。 无论官位高低 , 平台大小 , 是否通达 , 都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 , 充满正能量 。 大公无私 , 不汲汲于一己得失 。 ”
- 小词|小词微言,深意其中
- 档案|北方乡村的一份文学“档案”
- 大新|痛失爱子14年,写《安魂》是自我救赎
- 人物|《问苍茫大地》:硝烟散去后的隐秘较量
- 风景|暮色的风景与昨夜的记忆
- 论语|《论语》:秩序与和美——礼的内外与中节
- 玉器|帝王陵墓中为什么都有玉器
- 心经|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心经》!
-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开幕
- |蔡襄《思咏帖》,其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