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门赴宴 , 邋里邋遢 , 胡子不刮 , 脸也不洗 , 穿着也不讲究 , 这怎么也不能算是对对方的尊重 。
如承大祭 , 举轻若重 , 说到底就是重视 , 背后其实还是尊重 。
仲弓也没听太明白 , 出于对老师的尊重 , 他也说:“我虽然不聪明 , 还不能完全领会您的意思 , 但是我愿意照您说的去做 。 ”
邦是国 , 小一点儿的诸侯国 。 家不是指自己的家 , 而是指卿大夫的家 。 “在邦”是指为诸侯做事 , “在家”是指为大夫做事 。 平台是不一样的 , 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 收入当然也是不一样的 。
“在邦无怨 , 在家无怨”应该不是“在外面没有怨言 , 回到家也没有怨言”的意思 。 孔子讲的仁、爱是于公 , 于私他讲的是孝、悌 。
【恕】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
子贡求一字可以行终身 , 孔子赠他“恕”道 , 并具体解释为“自己不想做的 , 不想受的 , 换位思考 , 别人也不会愿意去做、去受 。 不强己所难 , 不强人所难 。 ”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即可以解释“恕” , 也可以解释“仁” , 可见“仁”和“恕”是相通的 , “恕”是“仁”的一个侧面 。
恕 , 不是宽恕 , 而是“如心” , 推己及人 , 心中有他人 。
仁者爱人 , 仁者修己以安人 , 关键都在推己及人 , 把别人也当人 , 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 。 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
【仁】
12.3 司马牛问仁 。 子曰:“仁者 , 其言也讱 。 ”曰:“其言也讱 , 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 , 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 , 名犁 , 一名耕 , 字子牛 。 是孔门三期生 , 宋国的大贵族 。
公元前492年 , 孔子途经宋国 , 险遭司马桓魋杀害 。 那个司马桓[huan , 2声]魋[tui , 2声]就是司马牛的哥哥 。
这两兄弟完全不是一路人 。 公元前481年 , 司马桓魋作乱 , 司马牛出奔 , 适齐、适吴、返宋 , 最后死于鲁 , 死在了孔子的身边 。
司马牛的性格特点是“多言而躁” , 所以他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 , 孔子因材施教 , 针对他就讲“仁者 , 其言也讱” , 就是说管住你的嘴就是“仁”了 。
讱 , ren , 4声 , 说话谨慎 , 尽量憋着 , 不轻易出口的样子 。
多说无益 , 言多必失 , 所以能不说话就不要说话 , 更不要乱说话 , 不要讲废话 。
司马牛跟颜渊和仲弓不同 , 那两位听没听懂 , 都表示要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 司马牛不是 , 他穷追不舍:“不随便讲话就可以叫仁了吗?”
孔子不理他 , 自说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说到未必就能做得到 , 所以说话不是得慎之又慎吗?”
“仁”是一个大概念 , 可以说包罗万象 。 有学生问“仁”是什么?怎么讲?长篇大论 , 详细具体地讲给他们?不 , 老师因时因事因地因人给出不同的答案 , 这并不是应付 , 或者前言不搭后语 。
三个学生都问仁 , 虽然老师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 但答案的内涵其实是相通的 。 比如讲慎言 , 不也是要求克制自己吗?不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话多的人难道他会喜欢别人比他话还多吗?既然你不喜欢别人那样做 , 换位思考 , 是不是自己也不应该那样做?
三个答案都是仁的一个方面 , 它们都是仁 , 但仁并等于它们任何一个 , 也不等于它们的简单相加 。
【智】【明】
12.6 子张问明 。 子曰:“浸润之谮 , 肤受之愬 , 不行焉 , 可谓明也已矣 。 浸润之谮 , 肤受之愬 , 不行焉 , 可谓远也已矣 。 ”
- 小词|小词微言,深意其中
- 档案|北方乡村的一份文学“档案”
- 大新|痛失爱子14年,写《安魂》是自我救赎
- 人物|《问苍茫大地》:硝烟散去后的隐秘较量
- 风景|暮色的风景与昨夜的记忆
- 论语|《论语》:秩序与和美——礼的内外与中节
- 玉器|帝王陵墓中为什么都有玉器
- 心经|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心经》!
- |《兵马俑与古代中国——秦汉文明的遗产》展览在日本京都开幕
- |蔡襄《思咏帖》,其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