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你印象中的陶渊明 , 是不是这样的:
不满官场险恶 , 早早退休 , 写下了“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
只当了83天县令 , 从此归园田居 , 不再做官 , 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 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他渴望的 , 是“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
▲ 《汪奎纳纱桃源图卷》清 汪奎
在我们看来 , 他对大众趋之若鹜的名利和财富的态度就是:无所谓 。
但我意外发现:这样一位看似一切都“无所谓” , 淡泊名利 , 宁静致远的人 , 竟然也有他“有所谓”的时刻 。
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
当你觉得自己时日不多 , 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五十一岁那年 , 重病缠身的陶渊明很担心自己会因此离开人世 , 于是给孩子们留下了一封信:《与子俨等疏》 。
一般父亲给孩子写的信会是什么样的?
讲讲大道理?让孩子要懂事听话?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陶渊明都不是 。
他没有像个长辈一样 , 全篇讲道理 , 而是像儿子们的朋友一样 , 用生动和诚恳的语言 , 在和儿子们谈心 , 为他们的未来担忧 。
开篇他就安慰孩子们 , 人都会死 , 不要为我的死太伤心:
天地赋命 , 生必有死;自古圣贤 , 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 , 富贵在天 。
是天地赋予了人生命 , 有生就必然有死 。 自古以来的圣贤 , 有谁能够避免死亡呢?
人都会死 , 我也是 。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本文图片

▲ 《陶渊明像》轴(局部) 明 王仲玉绘
陶渊明想告诉孩子 , 只要是人 , 都没办法避免一死 , 包括我 。 你们不要太伤心 , 太害怕我的死亡 。
他担心孩子们的生活:
性刚才拙 , 与物多忤 。 自量为己 , 必贻俗患 。 僶俛辞世 , 使汝等幼而饥寒 。
是爸爸性格刚直又笨拙 , 不适合做官 , 早早辞官隐世 , 才让你们从小就挨饿受冻 。
放低了古代君臣父子 , 三纲五常 , 父亲高高在上的那一套 , 坦诚地对儿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
他不想自己死后孩子们失去和睦 , 希望孩子们能珍惜兄弟之间的感情:
然汝等虽不同生 ,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
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 , 但仍然要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道理 。
一个可能时日不多的人 , 他最为在意的 , 最担忧的 , 依然是亲人之间珍贵的感情 。
他用生动的先贤故事 , 向孩子表达一位父亲期待家人友爱和睦的拳拳之心:
鲍叔 , 管仲 , 分财无猜;
归生、伍举 , 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 , 因丧立功 。
颖川韩元长 , 汉末名士 , 身处卿佐 , 八十而终 , 兄弟同居 , 至于没齿 。
济北汜稚春 , 晋时操行人也 , 七世同财 , 家人无怨色 。
管仲和鲍叔牙分财物的时候没有互相猜疑 。
归生和伍举虽然失败过 , 但他们最后能反败为胜 。
颖川的韩元长 , 八十岁离世 , 直到死之前 , 兄弟们都一起居住 。
济北的氾稚春 , 七代不分家 , 家人们也不会互相怨恨 。
他表达期盼的方式不像大道理那样直白 , 却更直击人心 。
|这封信里,藏着陶渊明淡泊的破绽……
本文图片

▲《陶渊明诗意图》册 清 石涛绘
他还担心因为自己不能陪伴孩子长大 , 无法给孩子们一份未来可以参考的建议 , 于是他写下了:
《诗》曰:“高山仰止 , 景行行止 。 ”虽不能尔 , 至心尚之 。 汝其慎哉 , 吾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