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杨浦区图书馆:收藏着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杨浦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杨浦区图书馆:收藏着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本文图片

如果80多年前就有“网红”的概念 , 那当时的上海市图书馆(今杨浦区图书馆)绝对是最热门的“打卡点”之一 。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 , 整栋建筑雕梁画栋、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天花彩画 , 尽显传统古风古韵 , 由此赢得了沪上“小故宫”的美誉 。 而它与旧上海市政府大厦、旧上海市博物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等周边建筑共同构成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 则是上海近代市政难以磨灭的一段历史记忆 , 也是那一代国人民族自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
生不逢时 , 董大酉的设计蓝图仅完成一半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 , 为打破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 , 谋求华界管辖区的发展 ,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设世界港于上海”的方针 , 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 , 建设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 , 建造“新上海” , 也就是如今的“江湾历史文化风貌区” 。 1929年7月 , 经当时市政会议决定 , 正式划定:江湾区翔殷路以北、闸殷路以南 , 淞沪路以东约7000亩土地 , 作为新上海的中心区域 。
杨浦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杨浦区图书馆:收藏着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本文图片

这一计划聘请了时任中国建筑师学会会长的董大酉担任顾问并兼任主任建筑师 。
至1936年 , 在这一区域相继落成的有市政府新厦、市立图书馆、市立博物馆、市立体育场、市立医院、航空博物馆等 。 其中旧上海市图书馆于1934年8月动工兴建 , 同年12月1日举行奠基礼 , 1936年9月1日 , 全馆试行开放 。 董大酉虽然在美国留学期间深受现代建筑教育和影响 , 但没有一味追求西方风格 , 同时他也没有完全采用中式传统建筑方法 , 而是将两者融合到了一起 。 建筑借鉴了中国传统门楼的样式 , 将新古典主义的构图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 庄重大气的裙楼上 , 门楼飞檐大顶 , 梁柱斗拱 , 浓墨重彩 , 而上方黄色琉璃瓦是图书馆最为显著的标志 , 门楼屋顶为古典重檐歇山式 , 上部点缀着吻兽饰件 , 极具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 。 而在民族风貌外表下 , 内部设施则力求现代化 , 电梯、卫生与消防设备等一应俱全 , 可以说是中西合璧 。
杨浦区图书馆|建筑可阅读|杨浦区图书馆:收藏着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本文图片

遗憾的是 , 由于经费原因 , 旧上海市图书馆实际上仅完成接近一半的体量规模就仓促投入使用 , 并没有按董大酉的设计蓝图全部实施 , 原本的“井字”布局设计仅呈“工”字形 。 随着淞沪抗战及后来不断的战事纷扰 , 该建筑被挪作他用 , 也就没有机会再复建完善 。 抗战胜利后 , 建设计划搁浅 , 上海市图书馆另觅新址 , 该建筑在此后的大半个世纪为同济中学所用 , 曾被用作教学楼、宿舍和体育活动室等 。 同济中学毕业的作家王海在《上海私家记忆》一书中这样描述母校的这幢大楼:“图书馆那幢楼据说解放前是规划中的图书馆 。 整个中学六年 , 这幢楼一直是我们雨天室内上体育课的地方 , 一楼有一个非常大的屋子 , 跳马单杠和垫子都堵在一角……图书馆旁边有一个小小的门 , 上旋式楼梯直通楼顶 , 楼顶有点天安门的感觉 , 飞檐琉璃瓦 , 汉白玉的护栏……”
直到2012年 , 杨浦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它作为杨浦图书馆新馆进行修缮扩建 , 两年后 , “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启动 。 承接修缮保护工程的上海建筑装饰有限公司工程部总经理吴有伟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图书馆时的场面:“图书馆的外墙板有大面积的脱落 , 墙体上遍布着水渍 , 馆外的杂草比人还高 , 馆内布满蜘蛛网 , 墙上的砖块轻轻取下来以后 , 一碰就碎成了粉末……”最终 , 整整花了3年的时间 , 100多名能工巧匠克服无数的困难 , 终于让这栋80余岁老建筑涅槃重生 。 2018年12月18日 , 杨浦区图书馆正式开放 , 回归了作为图书馆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