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记|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古朴高格的艺术追求,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二 )


其实 , 《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 , 一个是“道” , 一个是“無” , 一个是“有” 。 “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 ”“常無”者 , 是从“無”的角度 , 指“没有摸到的” , 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 , 至清至静 , 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 “常有”者 , 是从“有”的角度 , 指“摸到的” , 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 , 变为后天的情欲 。 心智可以思虑的 , 耳目可以见闻的 , 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 整个《道德经》【道】=0 , 1 。 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 。 《道德经》81章从不同角度出发比喻的方式说“有”说“無” 。 如:第35章用大象比喻“道” 。 盲人摸象 , 摸着的是“有”是大象 , 没有摸到的是“無”也是大象 。 摸着的“有”+没有摸着的“無”是完整的“大象” 。 老子用完整的“大象”来比喻“道” 。 继续比喻 , 四有: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 , 有仁义;智慧出 , 有大伪;六亲不和 , 有孝慈;国家昏乱 , 有忠臣 。 37章:上天的道 , 总是在不争不竞中得胜有余 , 在无言无语中应答自如 , 在不期然时而至 , 在悠悠然中成全 。
道之有(可道) , 是现象 , 道之無(不可道) , 是本质 。 域中有四大 , 人居其一 。 人同样是现象“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 。 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 , 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 。 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 。 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
——题记 刘先银 2010年1月 北京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山水画赏析
故事传记|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古朴高格的艺术追求,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文章图片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山水画赏析
故事传记|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古朴高格的艺术追求,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文章图片
四季山水 四屏设色纸本 1939年作
四季山水 四屏设色纸本 1939年作
款识:(一):中岁渐知输道路 , 十年何处问升平;高僧识得真形未 , 破碎河山画不成 。 大千居士爰 。 (二):破石如龙气未降 , 摩挱鳞甲尚森张;高人游戏题诗句 , 又被山僧说短长 。 大千居士爰 。 (三):黄山奇峰怪树随在有之 , 不必尽能举其名也 。 大千居士爰 。 (四):竹杖穿云蜡屐轻 , 春风拉我趁新晴;上方钟磬松杉合 , 绝顶晨昏日月明 。 己卯春日大千居士张爰 。 钤印:张爰(四钤)、大千(四钤) 。 《四季山水》四条屏为1939年张大千在北平逃离日军软扣 , 辗转回到四川后所作 。 此时是张大千从仿古走向写生的成熟期 。 前往敦煌之前 , 张大千一直活跃于四川成都、重庆之间 , 此时期张大千游历了黄山、华山、嵩山、泰山、罗浮、龙门等名山大川 , 并进行了大量写生 , 正谓胸中有山也!从“四屏” 可以看出 , 画面之构图、布局均已走出古人套路 , 更多地注入了师法自然的元素 。 山石皴法以披麻、折带干皴而成 , 见其功力已从元人入手而直追董巨 , 师法古人已炉火纯青 。 观“四屏” 空灵大气 , 四季分明 , 设色高古 , 名山大川历历在目 , 师古人亦师造化 , 此乃张大千成熟期的扛鼎之作也!
故事传记|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古朴高格的艺术追求,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文章图片

青城金鞭崖 镜心 设色纸本 1940年代作
题识:青城前山幽邃 , 后山雄伟 , 故与他山不同 。 此写金鞭崖天仓峰 , 直当与峨眉争胜 。 大千居士 , 爰 。 钤印:蜀郡张爰章、青城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