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本文图片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道德经》又称《老子》 , 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 , 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 全文五千多字 , 体现了老子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观察 , 言简而意味深长 , 质朴而充满哲理 , 其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 , 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 , 成为中华民族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
这里 , 老子用了三个比喻: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苗长成 , 九层的高台由泥土堆积起来 , 漫长的路程从脚下开始出发 。 这些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远大的目标应从当下开始行动 , 唯有注重“足下”的积累 , 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 才能最终走向“千里” 。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人 。 在《荀子·劝学篇》中 , 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等观点 , 并据此得出了“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的结论 。 《中庸》有云:“君子之道 , 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君子走远路 , 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出发;攀登高山 , 一定要从山下启程 。 湖南岳麓书院如今尚存有“自卑亭”古迹 , 意在告诫前来求学的年轻学子 , 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修养身心 , 都须从基础做起 , 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 南北朝刘昼亦在《刘子·崇学》中写道:“为山者 , 基于一篑之土 , 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 , 起于三寸之坎 , 以就万仞之深 。 ”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道理很简单 , 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 千里之行是理想和志向 , 始于足下是决心和恒心 。 有了前者 , 方能高瞻远瞩 , 胸襟博大 , 找到正确方向;有了后者 , 方能坚韧不拔 , 耐心走好脚下的路 , 让梦想照进现实 。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 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 。 为写作这本书 , 作者宋应星花费大量时间遍访打谷场、手工作坊、店铺、窑厂、工地 , 观察、对话各类农人、匠人、工人、手艺人 , 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万件事、拜万人师 。 生活窘迫、困难重重、半生辛劳 , 这部科技著作得以完成并付诸出版 , 完全是作者以超乎寻常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付出作为支撑的 。
成事创业 , 既要立志高远 , 又要脚踏实地 。 《尚书·周书》有云:“功崇惟志 , 业广惟勤 。 ”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就 , 都离不开高远志向的确立和坚守 , 同样离不开为此而付出的孜孜不倦 , 甚至是披荆斩棘的跋涉和行动 。 要想有所成 , 必须要有“千里之行”的志向 , 只有坚定志向 , 导正方位 , 才能遇见诗和远方 , 更要有“千始于足下”的实干坚持 , 只有脚踏实地 , 才能积跬步之微致千里之行 , 最终汇涓涓细流掀江海之澜 。
◎本文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