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军|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三 )


张恒军|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本文图片

2006年 , 中日关系史上第一套日文版《梁祝》三部曲圆满完成 。 图为日本梁祝文化研究所所长、该书翻译渡边明次介绍《梁祝》三部曲 。 中新社发 段跃中 摄
文明的互鉴:走出过去 , 面向未来
文明互鉴是全世界作家的共同愿望 。 202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 作为“永远的邻人” , 中日之间当代文学的交往将在未来的岁月里 , 催生出更新的文明 。
如何发挥当代文学交往的作用 , 促进中日文明互学互鉴?首先是认清存在的障碍 。 语言是最大障碍 , 译作的数量和质量依旧不足 , 无法全面反映对方国家文学的全貌 , 必须加强文学互译 , 首先要改变目前译介的不平衡 。 其次是政治信任 , 包括历史认识 。 日本政府、日本社会须以健全的批判性去认识本国的过去 , 中国人也要克服文化心态上的优越感 , 摆脱偏见 。 第三是寻找双边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值的契合点 , 开展文明对话 , 倡导包容互鉴 , 在中日当代文学传统中 , 挖掘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 , 找到当今时代的共鸣点 。
张恒军|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本文图片

2019年 , 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同名推理小说的音乐剧《白夜行》在天津上演 。 中新社采访人员 佟郁 摄
双方各自当代文学交往的经验也可以为彼此所用、所鉴 。 日本对外文学交往偏重精英文化输出 , 热衷推介“美的世界”“雅的文学” , 文学作品过于自我和小众 , 缺乏平民生活气息 。 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市场的占有率仅有1.8% , 影响十分薄弱 , 一些重要作品尚未进入海外读者视野 。 中国对外文学交往官方主导为主 , 同属于精英文化输出 。 如何实现多元主体交往 , 需要立足全球 , 立足对话 , 立足现实 , 立足共情 , 观照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关怀 , 重视非精英化的通俗交往 , 搁置文化差异、抓住情感共性 。 同时关注文学品类中当下海外传播最成功的轻小说、网络文学、跨媒介文学等新兴文学力量 。
从人类文明史的长远发展历程来看 , 文学交往的累积 , 必定会不断优化本国的文学质量 , 改变世界文学发展轨迹 , 进而提升人类文明高度 。 古代中日文明实现了和合共生的文明互鉴 , 当代中日文明应面向未来 , 积极思考“中日当代文学交往的世界意义” , 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 , 既为两国文明的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 又助力构建亚洲文明共同体、人类文明共同体 。 (完)
作者简介:
张恒军|东西问丨张恒军:当代文学交往如何架起中日文明互鉴金桥?
本文图片

张恒军 ,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 兼任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联合主编 , 我国首个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特设硕士学科带头人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国际传播委员会副会长、多语种国际传播教育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常务理事 。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 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全球传播、中西文化与文明等领域的研究 。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 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 著有《“一带一路”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前沿与展望》等专著、图书29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