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它们是最纯粹的陶瓷”( 二 )


除了定窑是白瓷并且大多加纹饰以外 , 另外四大名窑都是青瓷 , 而基本不工纹饰 , 这就让普通观众非常困惑 , 如何区分这些不同的窑口出品呢?
从定窑进入哥窑和官窑的展区 , 就是一片深沉的宫墙红 , 空中垂下的矩形灯箱象征官帽 , 台阶之上安置两件仿青铜器器型的官窑之作 , 使人感受到这里的肃穆和庄重 。 官窑是“五大名窑”中名副其实的御窑 , 特点是单色釉和高雅的器型 , 专供宫廷使用 。 官窑一般指的是南宋官窑 , 受到南宋时期政治环境的影响 , 朝廷意图恢复礼乐制度 , 所以很多器型仿自古代青铜器 。 “南宋官窑青釉贯耳壶”“南宋官窑青釉出戟尊”就是代表 , 天青色晶莹透亮 , 开片如冰裂 , 形状上非常规整 , 古朴端庄 , 气势恢宏 。
关于哥窑并没有找到窑址 , 很多器型模仿官窑 , 也都共享“金丝铁线”的开片特点 , 这时开片——本来是烧造出现的瑕疵 , 此时已经由人为控制形态和颜色 , 成为其美学特征 。 这一开片的神奇效果 , 可在“南宋哥窑青釉水丞”这一件作品中看出 , 大小盈手可握 , 正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摆放在桌几案边的文房用具 。 “水丞”为拟人化命名 , 背后使用者也可爱多一分 。
“五大名窑”中最“另类”的就是钧窑 , 虽然钧窑也盛烧青瓷 , 但却因为在釉料中别具创新地添加了氧化铜为着色剂 , 并在窑炉鬼斧神工的造就下 , 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其色彩在天青釉色之上如极光一般流转 , 被称为“窑变” 。 其釉彩有如夕阳下的彩霞漫天飞舞 , 正如清代诗人所说:“夕阳紫翠忽成岚” 。 这种技术非常难以掌握 , 直到今天也是陶瓷艺人不断尝试的工艺 。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彩梅瓶”“北宋钧窑玫瑰紫釉三足炉”正是这种神奇又自然的产物 。
展览的最深处陈列着“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 , 以及本世纪初才为世人所知的“张公巷窑”瓷器 。 汝窑产烧于北宋末年 , 主要为宋徽宗在位时期 , 它如此出名 , 是因为其产量少 , 生产时间仅有二十余年 , 且用料奢华、制工精湛等特点而著称 , 从而达到青瓷的极致之美 , “雨过天青云破处”正是用来形容汝窑的 。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于成龙先生提出细思“雨过天青”之要义:“如水而蓝 , 无晴日之燥 , 亦非阴雨之暗 , 给人以不偏不倚 , 适中平和之感;而这种感受即是儒家所强调的‘中庸’思想 。 ……汝窑始创的‘天青’釉色也是当时社会主导思想的凝结 。 ”
仅以“北宋汝窑天青釉盏”为例 , 器型曲线自然 , 婉转流畅 , 天青色釉质纯真至美 , 简约而不简单 , 釉面还有细碎如鱼鳞状的自然开片 , 由于汝窑匠人以玛瑙研磨入釉 , 使得釉色而愈显晶莹之感 。 这一个盏的足底收口处也覆盖了釉 , 正是来自汝窑首创的芝麻挣钉支烧工艺 , 用几个细小支钉撑起器物烧 , 最后再把支钉敲掉 , 不露胎固然漂亮 , 但因为支钉承重不够 , 也因此汝窑没有大型器 。
一次旅程便通观“五大名窑”的作品 , 让人不得不惊叹宋瓷看似极简背后工艺的复杂 , 不仅包含不同的釉色、纹饰 , 烧制温度的影响 , 还有窑口的特点、烧造工艺的区别 , 以及日用器和礼器的差异等 , 不愧为最复杂细致的艺术 , 也为日后瓷器的多样性提前做了准备 。
这种高超的技术背后明显有着较为统一的审美风格 , 以釉色为主要审美取向 , 不工纹饰 , 这也说明了宋代宫廷趣味并不崇尚奢侈 , 而更加关心精致和高雅文化 , 这可能与当时的哲学倾向相关 。 宋代为“现代的拂晓时辰” , 当时的思想家们探求道德和自然领域的普遍基本原则 , 对各种模式充满兴趣 。 这种崇尚自然的品格自然拒绝矫揉造作和华而不实 , 以实现自然肌理和含蓄优雅之美为最高标准 , 这也让对宋瓷的模仿和超越难上加难 , 因为它是某种理念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