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钧|匠人刘志钧:为小小“茶盏”倾注近十载光阴 一件事一辈子

这段时间 , 刘志钧桌边放着厚厚一本《中国陶瓷史》 , 并且每天在朋友圈分享中国陶瓷史图解知识 。 刘志钧在陶瓷领域的成就业界有目共睹 , 但53岁的他丝毫没有要停一停的意思 , 最近他又给自己找了一个新课题:提升钧瓷的机械强度 , 做出摔不烂的钧瓷 。
刘志钧|匠人刘志钧:为小小“茶盏”倾注近十载光阴 一件事一辈子
本文图片

萌芽:“白花花”的钧瓷第一次走进刘志钧的世界
禹州是夏朝建都之地 , 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 , 河南禹州钧瓷因其瓷土、釉料、工艺等优势 , 出产的钧瓷意象丰富、奇妙绚烂 , 誉满全球 。 同时 , 禹州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 , 钧瓷文化、中药文化源远流长 , 素有“钧都”“药都”之称 。
刘志钧在禹州出生、成长 , 他这一生对于钧瓷的追求和执着也是在这里萌芽 。
刘志钧的父亲在禹州的一个中药厂做总工程师 , 同时也是一位画家 , 做一些包装设计 。 小时候的刘志钧 , 经常跟着父亲去制药厂 。 “大概五六岁的时候 , 制药厂建车间挖地基 , 听大人说挖出来好多瓷器 , 我跟着父亲去现场看 。 ”刘志钧回忆 , 在小孩子眼里 , 瓷片是“白花花”一片 , “后来车间那片土地被鉴定为钧官窑 , 我记得我还捡了一些瓷器碎片 , 后来考学的时候画静物 , 我画的就是小时候捡到的一块碎片 。 ”
1974年 , 在禹州钧台附近发掘的钧瓷窑址被确认为北宋官窑 , 长期以来中国钧窑产生时代的多种不确定说法得到确认 , 中国钧瓷被确认起源于北宋时期 。
师从名家 , 刘志钧被评为中原大工匠 。
有一次 , 刘志钧父亲的制药厂里要设计一款钧瓷瓶 , 用来盛放厂里生产的阿胶补血膏 。 那段时间 , 刘志钧跟着父亲去钧瓷厂打样、提货 , 就这样慢慢从接触钧瓷 , 到后来渐渐喜欢上了 , “感觉是它在勾引着你去做这个事 。 ”刘志钧笑着说 。
刘志钧|匠人刘志钧:为小小“茶盏”倾注近十载光阴 一件事一辈子
本文图片

后来 , 考上大学的刘志钧潜心研习工艺美术 , 毕业后 , 便投身钧瓷艺术 , 先后拜师著名陶瓷泰斗张守智、“中国陶瓷泰斗”杨文宪等 , 并成为“钧瓷泰斗”晋佩章先生的关门弟子 。
刘志钧的作品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两项金奖等100多项国际和国内大奖 。 刘志钧也被评为国家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劳动模范、中原大工匠、河南省最佳设计师和中原陶瓷文化杰出青年 , 荣获河南省陶瓷艺术突出贡献奖 , 获评中原陶瓷文化产业十大影响力人物等 。
打磨:以匠人精神做茶盏 , 追求轻薄、“摔不坏”
几年前 , 张守智先生曾对刘志钧说:“能把盏做出花来 , 在中国陶瓷界也是凤毛麟角的 。 ”此后 , 刘志钧便把重心放到盏的工艺上 。 2014年 , 他着手开始“志钧盏”的设计与创作 。
早些时候 , 人们印象里的钧瓷大多数较为粗糙、笨重 , 如何将茶盏做得轻薄、美观 , 是刘志钧一直考虑的事 。 造型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 , 其大小要符合人手拿盏的弧度 , 盏沿要给唇带来最好的舒适度……设计代表作“志钧盏”的时候 , 这些细节都不能忽略 。 而仅将茶器做好还远远不够 , 每种茶适合搭配哪种杯子 , 茶盏容器要多少毫升才能让人更好地品尝出茶香 , 这些也都充满了学问 。
最近 , 刘志钧又给自己提出一个新课题:提升钧瓷硬度 , 做出摔不烂的钧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