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的留恋并没有让张岱对西湖产生审美疲劳 , 反而不断让他产生新鲜感 。 从《西湖梦寻》这部书可以看出 , 他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在寻找 , 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风景 , 寻找风景新的内涵 。 湖心亭的秀美人人皆知 , 从早春到晚秋 , 摩肩接踵的游人都可以看得到 , 但其冬日雪后的雅致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的 , 只有作者和三五人才能享受这份透着孤寂的宁静 。 七月的湖上 , 游人如织 , 一到夜间 , 则空旷无人 , 作者偏爱的正是月色下散着凉意的风雅 。 即便是人迹罕至的幽深之处 , 他也找到了奇美的风景 。 这些风景人人可见 , 但到了《西湖梦寻》一书中 , 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情感 , 而它只属于张岱 。
本文图片
[宋]叶肖严 《西湖十景图》之《断桥残雪》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也正是如此 , 当无情的战火烧过这片土地 , 山河易主 , 物是人非 , 山石还是原先的形状 , 花草依然每岁枯荣 , 但此时的西湖一下变得陌生 , 已不再属于张岱 。 人不能没有家园 , 没有家园的人会成为失魂落魄的孤魂野鬼 。 旧日熟悉的西湖风景并没有消失 , 而是永远刻在了记忆里 , 对张岱来说 , 这种带有梦幻色彩的记忆比现实更真实 , 更值得留恋 , 由此不能理解这部书为何要用《西湖梦寻》这个名字 , 也不难想象在一处处西湖风景的背后蕴含着多少丰富复杂的内涵和情感 , 不管这份情感是欢快还是苦涩 , 都是值得细细体味的 。
因改朝换代而失去西湖的并不是张岱一个人 , 而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被改变命运的人 。 饱读经史的张岱知道西湖意味着什么 , 失去西湖又意味着什么 , 因此《西湖梦寻》记录的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记忆 , 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族群的记忆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借西湖抒发家国情怀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 。
本文图片
[明]陈洪绶《醉愁图》
说理性的选择是因为很少有风景名胜能像西湖这样 , 受到大自然的特别钟爱 , 在并不算大的空间里荟萃了如此多美到极致的风景 , 能得到历代文人墨客如此多的眷顾和赞美 , 千百年来累积了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 。 在这里 , 不必说奇石、秀峰 , 不必说烟柳、溪水 , 随便一座庙宇 , 一座小桥乃至一座亭台 , 都见证过千百年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 , 将岁月的沧桑浓缩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 。 有形的灵山水秀背后是说不尽的人文风情 , 西湖集自然人文风景于一身 , 成为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西湖就是一座中国文化的陈列馆 。 通过对这一代表性风景的书写 , 可以透视一个时代的变迁 , 由此抒发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叹 。
张岱显然意识到这一点 , 他在寻找风景的同时 , 也在追溯这些风景的前生今世 , 将其记录下来 , 《西湖梦寻》可以说是一部小型的西湖志书 。 在个人的描述与感慨之外 , 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文献资料 , 不管是祠堂陵墓还是道观佛寺 , 尽管篇幅有限 , 也尽可能翔实的介绍其创建及兴废经过 , 包括时间、主事者、缘由等 , 都如实记录 , 可以说是一个个景致的简史 。 既有纵向的史实的梳理 , 又有横向的空间的叙述 , 全书合在一起 , 就是一部西湖的变迁史 , 这也是一部感性的中国文化变迁史 。
张岱因西湖而不朽
西湖因张岱而生色
张岱那份交织着爱恨情仇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西湖梦寻》呈现的呢?在写法上 , 张岱师法前贤 , 又有所创新 。 《西湖梦寻》的体例形式取径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西湖游览志》等书 , 比如其篇目按照地理方位编排 , 分西湖北路、西湖西路、西湖中路、西湖南路和西湖外景五卷 , 突出这些景致的空间分布 , 与对每处景致的历史追溯形成纵横交错的时空关系 , 这样每处风景都是立体的 , 有深度的 。
- 成都|成都西门将再添一处特色地标 预计4月底亮相
- |既能读书,又可读城,这座空中书房让西湖的山水入“画”
- |一处遗址的创意转型(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 杭州|到了杭州,游了西湖,也要游这个地方,否则杭州白来了
- 典故|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 |山西发现一处夏时期文化遗存
- 苏轼|浙江西湖“茶路”换新装 苏东坡《啜茶帖》等亮相龙井路
- 住宅|无关创意和概念:每一处都是源自对场地的回应
- 明朝|今日春分 | 品一首古诗 赏一处春景
- 春分|今日春分|品一首古诗 赏一处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