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五 )


又据以往的发现 , 铜铃一般位于墓主人腰际 , 有学者推测应置于手边甚或系于腕上 , 联系到墓主人侧身 , 而绿松石器与其骨架相比上部又略向外倾斜 , 这件龙形器很可能是被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 。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 , 巨头蜷尾 , 龙身曲伏有致 , 形象生动 , 色彩绚丽 。 龙身长64.5厘米 , 中部最宽处4厘米 。 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黏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 。 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 , 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弧线 , 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 , 另有拼嵌出圆孔的弧形纹样 。
|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本文图片

绿松石龙身
龙头隆起于托座上 , 略呈浅浮雕状 , 为扁圆形巨首 , 吻部略微突出 。 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 , 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 。 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 。 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 , 为梭形眼 , 轮廓线富于动感 , 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 在半圆形玉柱的底面发现有白色和浅黄色附着物 , 可能是黏接剂的痕迹 。
|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本文图片

龙身略呈波状曲伏 , 中部出脊线 , 向两侧下斜 。 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 , 连续分布于全体 , 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 。 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 , 因此更为逼真 , 尾尖内蜷 , 若游动状 , 跃然欲生 。
距绿松石龙尾端3厘米余 , 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 , 与龙体近于垂直 。 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 , 我们推测此物与龙身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 。 条形饰由几何形和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组合而成 , 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 。
从众龙并起到饕餮归一
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 是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和绿松石镶嵌文物的又一重要发现 。 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 , 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十分罕见的 , 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 有学者认为 , 绿松石龙的出土 , 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 这一出土于“最早的中国”“华夏第一王都”的碧龙 , 才是真正的中国龙 。
绿松石龙形器 , 出现于二里头都邑初始兴盛期的宫殿区 , 此时的二里头聚落已经具备了东亚地区超大型都邑的内涵与气象 , 是中国古代广域王权国家形成的表征 。 3号墓则属于迄今所知二里头都邑中最高等级的墓葬之一 , 墓主为具有特殊身份的较高等级的贵族 。 绿松石龙形器和嵌绿松石铜牌饰上所表现的与沟通人与祖先或天地、神灵有关的神话性动物形象 , 此后成为商周青铜器纹饰最重要的构成部分 , 并且始终与当时社会中高等级贵族乃至王室有着密切的关系 , 成为王朝时代礼器或威权物品最重要的纹样母题 。
|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本文图片

这启示我们 , 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初期以龙等神化或半神化性动物图案为代表的动物母题与后来商周王朝礼器的特殊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 可能是我们理解中国早期文明文化底蕴的关键元素之一 。
中原地区龙山时代末期新砦文化刻于陶器盖上的“饕餮纹” , 应与二里头文化的龙形象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 已如前述;陶寺文化绘于陶盘上的彩绘蛇形蟠龙纹 , 早已享誉中外 , 也有学者指出其形态特征与二里头文化的同类龙纹相类 。 而二里头文化玉柄形器和嵌绿松石铜牌饰所见兽面纹 , 应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肖家屋脊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的神祖面纹有关 , 其渊源甚至可上溯至东南沿海地区的良渚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