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科夫写作的节奏感极好 , 从不得志作家维克多的角度 , 他把剧变后乌克兰的失落、哀愁与孤独一一展现 。 当写讣闻的维克多 , 一步步陷入危机时 , 我们才恍然间发现 , 字里行间的哀愁 , 事实上也是一种呼号与控诉 。
这是一个结构巧妙、庞大的寓言 。 作者和我们一样都想知道 , 当一切都分崩离析之后 , 当人成为了工具 , 当世界“失重”之时 , 我们依靠什么求生?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本文图片
[德] 娜塔莎·沃丁 著 ,
[德] 祁沁雯 译
新星出版社 , 2021-3
这是历史和时代的悲剧 , 是家族的悲剧 , 也是个体的悲剧 。
作者娜塔莎·沃丁生于1945年 , 这是二战的尾声 , 她的父母和大批的乌克兰人来到了德国 , 经历过政治动荡、战争、贫穷的父辈试图在新的土地上寻找新的生活 , 开始新的人生 , 但历史的伤口在个体身上时 , 一代人的时间并不足以让它痊愈 。
在德国的“流人营” , 沃丁一家人的生活开始了 。 她们需要面对的 , 除了生活上的拮据、战争和政治动荡带来的心理阴影 , 还有无处不在的歧视 。 就是在这样窒息的生活中 , 娜塔莎·沃丁的母亲投河自尽 。
母亲三十六岁就消逝的生命痕迹已经越来越淡 , 娜塔莎在网络上的一次奇遇之后 , 重新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和她的家族 , 或者说 , 了解母亲身上背负的沉重历史 。
娜塔莎·沃丁的文字很平实 , 但作为读者 , 总是能感受到“被尘封的嚎啕声” 。 无声的嚎啕 , 在母亲投河的夜里 , 在父辈被放逐的长路上 , 在邻人、同学的白眼里 , 在拮据、困顿的生活里 。
读完这本书 ,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战争和动乱的年代所承受的难以想象的苦痛 , 在大部分的时刻 , 这些苦痛是被隐形的 , 是人们视而不见的 。 这些女人为什么“疯癫”?为什么令人不快?为什么冷漠?在《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中 , 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 。
当剔除个人视角的时候 , 我们很难真正去理解何为真正的历史 , 正因此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才显得珍贵 。 我们习惯了用抽离的眼光去审读历史 , 但是于历史而言 , 没有人可以是局外人 , 这本书正好提醒了我们这一点 。
《敖德萨的历史:一座梦想之城的创造与死亡》
本文图片
[美] 查尔斯·金 著 ,
李雪顺 译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5
马克·吐温在19世纪的敖德萨看到了一番“美国景象”:宽阔的十字街道、黄色和蓝色的墙面、阳光、海面、不时行过的马车、空旷的草原、浩瀚的天空共同构建起一座“梦想之城” 。
事实上 , 这座黑海沿岸最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历史 , 甚至有比美国还要沧桑的历史 。 在古希腊时期 , 黑海沿岸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规模 , 沿着河流和海岸 , 文明不断地“蔓延” 。 随后 , 经过意大利城邦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扩张 , 这一带展现了更为蓬勃的生机 。 草原另一端来的鞑靼人也出现在这一地区 。 强大的蒙古帝国分崩离析之后 , 作为通往欧陆通道之一的敖德萨地区 , 一次次地进入战争的循环 。
商人、农民、牧民、渔民一代代地在这座土地上生存着 , 但是军队的侵扰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构成了这片土地的悲情底色 。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 , 敖德萨先后浸染过多种文化 。 从黎塞留公爵、叶卡捷琳娜女王 , 到苏联时期 , 敖德萨迎来送往 , 在“边缘”见证了时代的一次又一次变迁 。
- |这样温馨的办公室装修你见过吗?
- |多图+视频,带你揭秘1200年前的唐代“沙堆烽”
- |近七成求职者向往互联网,六成因没有成长空间跳槽,你怎么看?
- |说服老板支持你的七个关键步骤
- |“职场中,工作不要太拼命,反正领导也不会感动”对此你怎么看?
- |【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龙泉青瓷“新秀”张英英续写“瓷艺人生”
- 银行|未来10年到20年,这4个职业或最易被“淘汰”,愿你不在其中
- 宿舍|春季钓鱼,你真的会打隔夜窝?打窝后没鱼口怎么办?
- |用声音传递力量丨师宪:你好,唐山
- 风筝|约吗?新华网邀你一起“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