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俄乌,你还差这份书单( 四 )


《欧洲新燃点》
|读懂俄乌,你还差这份书单
本文图片

[美] 乔治·弗里德曼 著 ,
王祖宁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16-10
这是著名的公共政策学者乔治·弗里德曼的著作 。 这本书讨论的是欧洲为何会(或者将要如何)爆发危机 。
在开篇 , 弗里德曼便引用了维尔弗莱德·欧文的诗句:“谁问蝼蚁般的逝者敲响丧钟?……生者的隐痛仿佛灵前的花束 , 每一次日冥斗士低垂的帘幕 。 ”于是他从历史中开展追问 , 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危机 , 几乎都在欧洲起源?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 , 欧洲近一亿人由于政治原因殒命 , 弗里德曼认为“整个欧洲仿佛建立在流沙之上 , 统一总是稍纵即逝” 。 欧洲的地理和过往 , 让它“四分五裂” , 也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诸多冲突 。
本书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 是第三章中作者对俄欧边缘“夹缝国家”的论述 。 作为俄罗斯和欧盟之间的夹缝地带 , 这些国家“错踏一步 , 即是生与死的界限” 。 在作者看来 , 乌克兰的弱点之一 , 就是内部的分裂:西化的一派、亲俄的一派 , 加上独立派 , 这使得这里的政治气氛极为不稳定 , 也因此成为了“燃点”之一 。
|读懂俄乌,你还差这份书单
本文图片

乌克兰的亲欧盟示威运动 。 /Аимаина хикари
《无处安放的同情》
|读懂俄乌,你还差这份书单
本文图片

[德] 汉宁·里德 著 ,
周雨霏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0-1
为什么我们对远处的灾难感到关心 , 而对近处个体的灾难视而不见?
为什么我们看到视频里远方发生的悲剧感到难过 , 却无法看到眼前那些经历痛苦的人?
关心远方 , 有错吗?
关心近处的人 , 就一定更“高级”吗?
每当发生重大灾难时 , 我们为什么会总是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样撕裂的争论当中?
在德国学者汉宁·里德的《无处安放的同情》里 , 他在过去伟大思想家——如巴尔扎克、卢梭、亚当·斯密等——的基础上 , 对“同情心”这个大命题展开讨论 。
本书是“当下”的 , 因为作者见证了在技术革新之后 , “时间”“空间”的扭曲与压缩 。 我们能够在短视频里看到远处的灾难(并且很多时候已经是常态) , 但可能看不到同一个小区的另一个身处危难的邻居 。 人类的感官被延伸 , 也被限制 。
通过这本书就会发现 , 狄德罗、卢梭、亚当·斯密关于人性的剖析并没有过时 。 在2022年 , 经历过疫情和各种危机的人们 , 似乎更能够理解道德在人类进程中所发挥的力量 , 以及它在时空上的局限 。
正如书名所示 , 当代人的同情“无处安放” , 但至少 , 可以借着这个机会 , 去重新审视我们的内心 , 关注我们的“附近” 。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读懂俄乌,你还差这份书单
本文图片

沙希利·浦洛基 著 ,
宋虹、崔瑞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20-7
如果要了解乌克兰对俄罗斯的矛盾心态 , “切尔诺贝利”是那个很难绕过去的词 。 它的悲剧至今仍然是许多人不愿触碰的伤口 , 仿佛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一阵悲鸣 。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档案 , 分析了是什么造成了切尔诺贝利的悲剧 。 比如反应堆失效之后 , 工作人员为什么没有直接停止反应堆 , 而是拔出“控制棒”?为什么当天的另一座核电站机组会宕机?为什么一个调度员就能指挥一座原子能核电站?乌克兰变成核电站的背景又是什么?核电站的硬件设备为什么会如此大规模地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