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绿松石腕饰,是新石器龙山晚期的作品 。 松石片以下普遍有一层黑色胶状物,至今仍有一定黏度 。
“金玉共振” , 开启东亚青铜时代
时至夏商,绿松石成为礼仪用器,被视为王权的象征 。 二里头文化时期,绿松石制品的制作和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出现了精美的镶嵌铜牌饰、大型龙形器等绿松石制品 。 商文化时期,绿松石的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镶嵌器的比例更大,出现了镶嵌于青铜兵器、骨器上的绿松石制品 。
1984年出土于河南二里头遗址的夏代嵌绿松石铜牌饰保存完好,珍藏于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是最具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重器之一,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 。 牌饰表面用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小片铺嵌成饕餮纹图案,数百片绿松石嵌片丝丝入扣,虽历经三千多年,绿松石片无一松动脱落 。 青铜与绿松石结合所形成的金玉共振的局面,开启了东亚的青铜时代 。 它将我国成熟的镶嵌工艺由春秋战国提前了一千多年 。
本文图片
嵌绿松石铜牌饰 夏河南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藏
湖北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藏商代绿松石镶金饰件,是盘龙城遗址首次发现的金玉镶嵌饰品,也是中原文化系统出现最早的成型金玉镶嵌饰件,对于研究我国早期金器和金玉镶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 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这件饰件是一件兽面形器物破损后而形成的两个部分,其中右侧部分较为完整 。 这件兽面形器物由金箔片和绿松石片组合而成,其中可见金箔片5个、绿松石片496个 。 面部长约13厘米,残宽约5厘米,眉毛、眼睛、牙齿是由金箔片装饰而成,躯干及尾部长约10厘米,宽约2.5厘米,可能原本是镶嵌在漆器或木器等有机物上 。
出土于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嵌玉片漆木器,是目前成都地区发现的最早使用镶嵌工艺的漆器,属晚商西周时期 。 它表面雕刻兽面纹饰,在巴掌大小的残片上,采用十几种白色薄玉片和绿松石片镶嵌图案,最后以红漆勾勒轮廓 。 这件文物整体红绿相间,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是古蜀时期镶嵌工艺的代表 。
相较其他材质的文物,漆木器对保存环境要求更高 。 由于它木胎完全腐朽,仅剩漆皮黏在泥土上,刚出土时就被紧急封存在有机硅胶中保护起来 。 此前,它曾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两次临时展览中短暂露面 。 此次来与观众见面非常难得,也是这件文物首次外出展览 。
此外,在金沙遗址发现了较多的绿松石珠,一般体量较小,两面穿孔,打磨精细 。 它们几乎都散落分布于金、铜、玉、石器中,没有完整的组合形式 。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绿松石珠、管可能原来是作为串饰使用 。
“秦剑之星”依然光华夺目
两周之时,周王直接统治的帝京一带与诸侯国都把绿松石视为装点富丽的珍宝;秦汉一统,绿松石装饰工艺日臻精湛,绿松石文化也呈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
湖北省博物馆藏镶绿松石铜豆,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 这件铜盖豆饰以绿松石镶嵌的联凤纹、鸟首龙纹 。 通体采用嵌错法,这是典型的战国青铜装饰工艺 。 豆是一种食器,形似高足盘,或有盖,用于盛食物 。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陶豆,青铜豆从商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 。 有趣的是,1976年,在山东济南长清岗辛战国墓,也曾出土战国错铜丝镶绿松石盖豆,通体饰红铜丝与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几何勾连雷纹,是济南出土的重器 。
本文图片
镶绿松石铜豆 战国湖北省博物馆藏
- Dasha|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绿野原创丨听见思念的声音(诗歌)
- 天府|我们的节日丨四川天府新区举办清明诗歌朗诵音乐会 倡导绿色文明祭祀
- 翡翠|翡翠是怎么绿的
- |许宏:“超级国宝”绿松石龙现形记
- 技术|茶叶背后的故事:红茶与绿茶
- 舞蹈诗|四季旅行|云南西盟:“只此青绿” 感受绿色生态之美
- 程度|红茶,绿茶,黑茶,白茶,乌龙茶,黄茶:六种茶叶背后的故事
- 城市|扎实推进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 新绿|题海棠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