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 , 还有一种美学意义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的形态是非常诗意的、优美的 。 为什么说北京冬奥会上当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短片播放的时候 , 大家都觉得太好了、太震撼了 , 原因就在于此 。
澎湃新闻:谈回到这本书 , 徐冬冬老师也分享了这是一种顺应节气的创作——比如将画纸铺在地上 , 承接某个节气的风沙或者雪 , 这是对节气一种最直观的捕捉 , 你怎样看徐冬冬老师的这种“绘画方式”?
徐立京:徐冬冬老师的这种画画的材料直接取自于自然的方式是很创新的 。 他把对气息的感受反映在他的画面上 , 是种直观的捕捉 , 比如他用雪、雨水 , 还有风沙来作为融化颜料的一种方式 , 或者和颜料相混合 , 这也体现了一种他和自然去全身性交融的一种真诚 。 把自己的灵魂放到大自然中去 , 以全身心去投入 , 去融合的方式来感受24节气会让作品有种独特的生命感 。 看上去好像是一种技术手法 , 但其实背后蕴含的是一种观念 。 此外 , 不管他色彩的运用还是宣纸的肌理 , 都是很新鲜的 。
二十四节气深刻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
澎湃新闻:从每一个节气收集这个时令独有的雨、雪、花朵等 , 这也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冷香丸” , 由此 , 关于二十四节气是怎样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 , 尤其是文艺作品中 , 你有更多的例子可以补充吗?
徐立京:二十四节气深刻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 。 在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艺术创作中都有很充分的表现 。 在书中所收的王蒙先生和我的对话里面 , 先生讲到了一些例子 , 他谈道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的显证 。 “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 , 金波碧落开”……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 , 但都出自中华历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 。 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令人不能不想到阳历九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十月份的中秋节 , 而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虽不是专门写中秋节的 , 却已经成为中秋诗词的不二选择 。
澎湃新闻: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画结合 , 而比较有趣的是画不是很具象的表达 , 只是一片斑斓、或者一种情绪、一种视觉体验和印象 , 这反而让原本就是和许多抽象的内容——比如阴阳、五行 , 比如中国人身体感受中总是强调的气——相关的节气更深邃和耐人寻味一些 , 当然也给习惯了民俗学角度去研究节气里应该吃什么、喝什么的这种表述的读者们制作了一些困难 。
文章图片
春分三候
你可以就本书的书画结合的角度谈谈关于其中的内容的“阅读的方法”吗?比如春分三候中 , 你从画中看到怎样的意蕴 , 并是否以此作为题眼结撰文章?
徐立京:二十四节气总结的是天地宇宙变化的规律 , 包括我们中国哲学概念里面很基础的气以及中国文化艺术里面很基础的神韵气韵等概念 , 这些都是很抽象的 , 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来表达其实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 我们之前大量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的确都太具体了 , 事实上是限制了我们对抽象的认知 。 我觉得最好的阅读的方法 , 要把心打开 , 不要纠结于懂不懂、像不像 。
我在书中的文章很多立意是来自于自然 , 也有对徐冬冬老师绘画所生发的感悟 , 比如写春分三候 , 我文章的名字叫《花雨幽芳处 , 甜蜜的春愁》 , 春风三侯 , 这个节气阳气越来越旺盛了 , 百花都盛开 , 是春意很浓的时节 , 我想到百花在大自然的具体的情景 , 又和我们所感受到的天地气息的变化的那样的本质和特征融合起来 。
- 恩公|《聊斋》里的真事
- 巴金|《山野》的最初面世
- 感觉|出 路
- |花脚大仙分享《梵影佛光:开封市博物馆馆藏明清佛像展》
- |东莞厚街这几个孩子的诗入选《童诗三百首》
- 我无法证明岁月有脚|《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长篇:我无法证明岁月有脚(韦敏)2
- |电视剧《我们的婚姻》大金句输出,撕开女性婚后残酷现实面
- 地下城与勇士|DNF魂Like新作《AK计划》首曝《BBQ计划》却不见踪影
- 张小群|美文欣赏:《文本中读风景》
- |书画联盟丨惟有黄花似故人——名家笔下《菊石图》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