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方言名片
隆都话
范围: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山市,沙溪、大涌俨然是一个有别于周边粤语文化的“岛”,这里的居民讲着一种有别于粤语的闽方言——隆都话 。
特点:在长期的发展中,隆都话融汇了粤方言词汇的色彩 。 已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黄家教认为这是一种“粤语化的闽方言” 。
晾晒读为“曝”、锅读为“鼎”、人读为“侬”……在珠三角粤语文化的“包裹”下,广东中山沙溪、大涌两镇流行着一种闽方言——隆都话 。 即使受到了周边粤语的强烈冲击,隆都话至今还保留着闽语的核心特征 。 有趣的是,当地还衍生出了一种专门用于文教场合或与外人打交道的“省岐隆”文读音 。
2021年,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启动,中山隆都话为广东设立的5个濒危汉语方言调查点之一 。 近日,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专访了正在中山市沙溪镇进行中山隆都话调研的方言学者、汕头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坚 。 他告诉南都采访人员,当地人对隆都话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很多年轻人至今还在讲隆都话 。 他认为,“只要年轻人还愿意讲、还在讲,隆都话就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 ”
当地人向别人介绍父亲时会称“我老子”
隆都话,俗称西乡村话 。 何为隆都?张坚向南都采访人员介绍,清代中期,沙溪镇与大涌镇曾被合称“隆都”,旧时也称“龙眼都”,居民们所讲的方言即被称作隆都话 。 后来,语言学者把讲闽语的沙溪、大涌一带称为“闽方言岛” 。
据《香山县志》记载,来自福建的渔民常年出海捕鱼,后迁徙至香山,并在这里留居 。 这部分福建人,正是隆都人的始祖 。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言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杂、相互影响,隆都话在漫长的发展中吸收了粤语的成分,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差异 。 张坚向南都采访人员介绍,沙溪、大涌两镇都讲隆都话,但两镇人的声调略有不同,个别词汇的说法也不一样 。
隆都话至今保留着闽方言固有的特色,从其语音、词汇、语法上皆可体现 。
“它具有很多闽语的特征词”,张坚以“人”字向南都采访人员举例,隆都话把“人”读作“侬”,这是非常典型的闽语词汇 。 此外,隆都话称“晒”为“曝”,称“筷子”为“箸”,称“锅”为“鼎”,都体现了隆都话的闽语本色 。
沙溪、大涌两镇地处广府,被粤方言区域包围,在长期的发展中,隆都话不可避免地融汇了粤方言词汇的色彩,吸收了不少粤方言词,如称“宰”为“劏”、称“美”为“靓”、称“东西”为“嘢”等 。
因为华侨众多,隆都话也吸收了外语元素 。 张坚向南都采访人员谈到,隆都话中有一些词语来自英文单词的直接音译,比如扳手(spanner)被称作“士巴拿”,西红柿(tomato)用“都吗打”表示 。
隆都话中,也有一些有别于周边方言的有趣说法 。 张坚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亲属称谓中,当地人会用“老子”背称父亲,这在岭南地区颇为罕见 。 “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父亲时,他们就会说‘我老子’,但是当面则会称呼父亲为‘阿爸’ 。 这也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的词汇,其他方言里这个说法比较常见,但在广府还是很少听说的 。 ”
隆都民歌起源于旧时学堂唱书歌
“行行行,行渡渡,阿婆买豆腐 。 买唔到,跋跋倒(跌倒),执个金龟母 。 ”
“无杆喇叭——长得把嘴 。 ”
“谷仓麻雀——吃饱等赶 。 ”
张坚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又生动有趣的隆都童谣、歇后语在当地流传,男女老少多少都能说出上几句 。
- 艺术|荔湾:以“民声”定“民生”,百场精品粤剧进粤博
- |被客、闽方言包围 听感更“硬”得名“占米”
- |假期来赏花容粤貌
- 形式|假期来赏花容粤貌
- |新书丨带上《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地图》去打卡
- 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热土孕育文学之花:专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 粤剧|文脉滋养城脉——千年商都广州的广府文化印记
- 花展|美翻了!多款稀有月季惊艳绽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花展
- 烛光|大湾区热土孕育文学之花:专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 墨韵|“墨韵南粤——佛山市艺术名家作品展”正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