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二 )


当地的民俗细节 , 更是内行人才能懂 。 比如碑上雕刻的花朵数量只能是单数 , 碑形整体上大多左高右低 , 高寿的人可以用红色系的花岗岩 , 等等 。 朱磊慢慢领悟到 , 这是一个需要“踏实沉下去”的行业 。
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文章图片

墓碑设计师李飞鸿在绘制图纸 。 受访者供图
倾听者和心理抚慰者
“这块墓碑想表达什么?”这是设计师们动手画图之前 , 悬在心上的问题 。
答案来自逝者和逝者家属 。
生平、职业、年龄、性格、爱好等因素 , 都是墓碑设计师需要考虑的 。 设计技艺之外 , 更需要的东西显现了出来——倾听 。
2019年 , 李飞鸿第一次见到赵亮(化名)的父母时 , 已经临近下班时间 。
这是一对体面的中年夫妇 。 在他们的描述中 , 赵亮打小就是一个可爱的神童 , 喜欢毛绒玩具 , 善良又懂事 。 17岁就独自一人出国念大学 , 在国外出了车祸撞伤了腿 , 怕父母担心也未吐露半分 。
他们日夜盼着孩子早日学成归来 。 直到一通越洋电话告知赵亮突发疾病在寝室去世 , 这对父母如坠冰窖 , 从此再也未能脱身 。
这位母亲啜泣着说 , 他们飞去英国看见赵亮时 , 只是觉得孩子睡着了 。 跟他说说话 , 恍惚间还看到眼皮在跳动 , 甚至还有泪从眼眶中流出 。
第一次沟通结束时 , 已月上中天 。
这座墓碑设计的沟通 , 李飞鸿记不清持续了多少次 。 每一次 , 李飞鸿都静静听着这位母亲讲述 , 适时递上纸巾 。
孩子的父亲始终沉默着 , 有时候背过脸看天 。 但李飞鸿分明看到 , 有悲伤从这位父亲的眼角流出 。
李飞鸿还发现 , 手机“叮咚”一响 , 这位母亲会收到带着赵亮微信头像的消息 。 那是她自己用儿子的微信 , 以孩子的口吻发的“妈妈今天怎么样?”
偶尔这位母亲也会停下来问她:“他是不是去天上有更大的使命?”李飞鸿没有办法回答 , 只能尽力接住这样浓郁的情感 。 她要尽心为他们设计一块独一无二的纪念碑 , “就仿佛赵亮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在他们身边 。 ”
最后 , 灰色的花岗岩切割成两道上宽下窄的流线型 , 代表着赵亮像“流星”一样曾在这个世界上闪耀过 。 毛绒玩具的照片摆在右下角 , 右上角“逗留”着一只白色石英鸽子 , 鸽子的头向上扬着 , 望着天空 , 振翅欲飞 。
墓碑落成后 , 李飞鸿有一次看到了这位母亲的朋友圈:“儿子 , 妈妈今天来看你了 , 旁边的树枝上有一只小鸟一直朝我叫 , 是不是你在跟妈妈说话呀?”
她内心瞬时泛起热潮 , 但没有点赞 , 也没有回复 , “我们不会主动打扰 , 害怕再引起伤心 。 ”
从对石碑尺寸都没有概念的新人 , 到熟练完成各项服务 , 这已经是李飞鸿工作的第5年 。 她觉得自己不再仅仅是设计者 , 也是一个心理抚慰者 , 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 尝试着缝合逝者家属破碎的心 。
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文章图片

大蜀山文化陵园的艺术墓 。 设计好的立式碑 , 还没刻名字 。 受访者供图
在陵园看到真情
人们对于殡葬观念的变化 , 入行15年的胡文佳有所感受 。
2007年 , 胡文佳刚到大蜀山文化陵园工作时 , 常常会遇到“不合理”的要求——“我们想要一个大的碑 , 要比周边儿都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