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一生的情 , 一生的爱 。 来生再会 。 ”
“愿你做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 在天堂安好!”
“充盈着回忆的思念 , 伴着纸片顺着风筝的线飞向天堂 , 每每想你在天边 , 想你时在心田 。 ”
……
4月2日 , 合肥天气晴朗 。 沿着市区向西北方向驶出十余公里 , 穿过茂密的山林和热闹的野生动物园 , 就是大蜀山文化陵园 。 陵园悼念墙上数不清的想念 , 和春天的微风一起 , 交织盘旋在陵园蔚蓝的上空 。
穿过石砌牌门 , 陵园环道上一簇簇粉色樱花开得正盛 , 玉兰也结出了毛茸茸的花苞 。 清明节前后几天 , 陵园迎来每年最大的人流量 , 处处可见手捧鲜花前来祭扫的人 。
朱磊在陵园门口查验防疫通行码 , 李飞鸿和胡文佳在园区内销售鲜花 , 这是他们在清明节的临时工作 。 三人共同的身份是墓碑设计师 , 和“死亡”打交道的人 。 更多时候 , 他们是记录者 , 倾听故事 , 为逝者立碑 , 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浓缩一个人的一生 。 他们也是心理抚慰者 , 尝试着缝合逝者家属破碎的心 。
而他们自己 , 目送一次次离别后 , 选择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
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文章图片

大蜀山文化陵园内的鲜花景观 。 受访者供图
需要“踏实沉下去”的行业
偏见是天然存在的 。
2017年夏天 , 25岁的朱磊想换个工作 , 他在招聘软件上更新了简历 。
在接到陵园的面试电话时 , 这个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专注建筑设计的年轻人 , 第一反应是“迟疑和抵触” 。 对他而言 , 这是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领域 , “人的一生接触(殡葬)有限 , 传统观念上 , 对死亡还是有一些忌讳的 。 ”
三四轮电话沟通后 , 怀抱着好奇 , 朱磊参加了面试 。 第二天 , 部门领导带他参观了园区 , 并善意地告诉他 , 接受不了也没关系 , 确实有人在陵园工作两个月后 , “感觉气场不合” , 选择了离开 。
绿意盎然的园林景观 , 肃穆的烈士园 , 干干净净、富有设计感的墓碑 , 跟朱磊想象中一排排冷冰冰的黑色石头、杂草丛生的环境完全不同 。
小孩 , 青年 , 中年 , 老人;儿女 , 父母 , 祖父祖母;医生 , 教师 , 律师 , 建筑师 , 飞行员……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普通人长眠于此 。 朱磊意识到 , 每一块石头背后 , 都是一部个人的历史 , 也凝结着家人的哀思 。
阳光之下 , 花岗岩透着闪闪发光的石英结晶和繁星般的云母亮点 , 这种由岩浆在地下深处经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 有一种冰凉的温情 。
更重要的是 , “让祭祀变纪念 , 让告别变美丽 , 让墓园变公园”的理念打动了朱磊 。
但在入职后 , 朱磊发现自己之前两年多的工作经验“失灵”了 。
墓碑设计是殡葬与艺术的结合 , 没有专门的专业和课程 , 一切都需要跟着师傅学 。
李飞鸿和朱磊一样 , 在过去的工作中 , 习惯了大线条的房屋设计 。 在心理和技艺的双重融入中 , 新手墓碑设计师首先需要明白——设计空间有限 。 石碑的尺寸有明确要求 , 这意味着“浓缩”和“控制到毫米级别的精雕细琢” 。
其次 , 手绘图纸传递着皮肤温度 , 取代了CAD、3D等电脑制图 。 一支2B铅笔 , 一本线圈素描本 , 成为和逝者家属沟通最朴素的方式 。
不同颜色和产地的花岗岩石材 , 线刻、影雕、浮雕、喷砂等各项工艺 , 李飞鸿逐个突破 。 “传帮带”的师傅胡文佳告诉她 , 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素材 , “但你要明白寓意才能融合” , 比如柳叶 , 寓意“留” , 代表思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