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三 )


那时 , 方方正正的黑色石碑是选择的主流 , 定制墓碑还较少 。 人们仍存有“厚葬”观念 , 认为只有通过传统墓碑祭祀 , 才能寄托哀思 , 体现孝道 。
如今在大蜀山文化陵园 , 平均每年定制的墓碑在80个左右 。 在朱磊看来 , 墓碑是一个人生句号 , 是一个有感情的符号标记 , 可以借此了解先辈的故事 。
朱磊承接过一个墓碑改建的设计 。 一对年过五旬的夫妻提前为自己购买了双人穴 , 但当时并没有在意穴位上的成品碑 。 那是一块厚度10厘米的米白色方形石碑 , 左上角拼接有五片花瓣的绛红色花朵造型 。
直到老奶奶离世后 , 老爷子怎么看这朵花都不满意 , “太阴柔了” 。 老奶奶生前是一位工程制图师 , 一辈子制图无数 , 坚韧不拔 , 老爷子觉得这朵花跟他的爱人“不搭” 。
重新设计需要更高的成本 , 朱磊试着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 。
“妙笔生花” 。 苦思冥想无果 , 在一次回家的路上 , 灵感却突然出现了 。 在白色石碑的右下角雕画一只捏着钢笔的手 , 再添两朵小花 , 最大的绛红色花朵造型就像从笔尖之下延伸出来一样 。
这个创意让老爷子激动得说不出话 , 他说这是出乎意料的好 , 爱人的品格 , 就应该这样被后辈纪念和传承 。
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文章图片

大蜀山文化陵园的景观葬雕塑 。 受访者供图
不是所有的家属都能好好面对死亡 , 朱磊也见过逃避的家属 。
咨询、选位、付款、制作、验收、落葬 , 赶紧把事儿办了 , “就是解决了 。 ”全家人盯着这件事 , 全部落实完 , 大家就松口气 , “就像过了一关 。 ”
告别对于另一些人来说 , 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 。 有的家属需要仪式来缓解悲伤 , 在逝者后事的操办中 , 完成对失去的确认和对死亡的接受 。
那是一个40多岁、长相憨厚的中年男人 , 小他八岁的妻子因病去世后 , 成宿成宿睡不着 , 他决定为妻子办一场告别会 。
现场要有玫瑰 , 因为她最喜欢;还要有大屏幕 , 可以展现爱人的美丽照片和视频 。 这个不久前摔伤了腿、拄着拐杖的男人 , 事无巨细地核对告别仪式的每一个细节 。
“我在爸妈身上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 这是他们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 。 在妈妈生病这段时间 , 爸爸老了很多 , 一直忙前忙后 , 但没有抱怨过 , 只要出现在妈妈面前 , 他永远是笑着 , 只说‘没事 , 有我’ 。 ”男人的儿子因为疫情无法回国 , 视频连线说了这段话 。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 , 也让李飞鸿在陵园这个人生终点站 , 看到了许多真情 。
除了墓碑设计 , 李飞鸿等三位设计师还负责陵园景观设计 , 适时打造一些互动景观节点 , 利用植物对人的疗愈作用 , 传达着这样一种观念:死亡并不恐怖 , 纪念也很美丽 。
赵亮|墓碑设计师,在石头上镌刻思念
文章图片

大蜀山文化陵园归蜀园的成品墓碑 。 受访者供图
“活着就要珍惜”
与“死亡”打交道久了 , 人也变得沉静 。 “珍惜” , 是设计师们从离别中学到的最重要的功课 。
有一位中年男人 , 每次来到陵园后 , 都会在他妻子的碑前站很久 。 虽然只能看到男人的背影 , 但李飞鸿觉得 , 那道望向墓碑的目光一定很温柔 , 可能还在心里默默跟自己的妻子对话 。
“看到这一幕 , 会觉得 , 又有什么矛盾是解不开的呢?”李飞鸿唏嘘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