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蒋蓝)3



|《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蒋蓝)3
本文图片

《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
【|《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蒋蓝)3】《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蒋蓝)
散文家蒋蓝将目光集中在成都的沧桑屋檐下 , 投射在它的砖石与阡陌之间 , 寄托于对碧水、城堞和往事的感叹中 , 写就一部《成都传》 。 本刊选取其中“成都的美食渊流”“成都街市的‘川味’”“百年金街春熙路”“华西坝往事”等内容 , 编成《从春熙路到华西坝》 , 读者可从其中重要历史人物的情感踪迹与物理踪迹两条线路 , 领略一座西南大城的城市气质与诗性空间结构 。
成都传:从春熙路到华西坝
蒋蓝
成都街市的“川味”
(续)
成都城内 , 街道呈网格状分布的格局 , 最早形成于唐代 。 唐代盛行模仿都城长安的建筑格局 , 即把房子修成诸多小方块 , 这样规划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统治管理 。 学者认为 , 城市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 并不是谁模仿谁的问题 , 而是一种历史大势 。 北京故宫作为皇城古都 , 地方城市在规划发展中不可避免受其影响 , 其实 , 单就北京故宫、西安古城、成都老城而言 , 它们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前些年 , 随着绘制于光绪五年(1879年)成都全图的出现 , 引起人们的兴趣 。 从地图上看 , 110年前的成都城区面积仅有现在内环线区域大小 , 皇城东西两边 , 小街、胡同两两相对 , 平行而列 , 非常整齐对称 。 难怪民国时的成都老百姓称呼自己的城市为“小北平” 。
成都的街名在古蜀国时期就逐渐出现 。 成都的第一个街名始见于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成都县本治赤里街” 。
南大街 , 古称南街 , 又叫赤里街 , 不但是成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一条街 , 而且也是官府所在地 。 古蜀人定居成都平原后 , 为方便交易 , 在各聚落之间的郊野地方建立了“市” , 古人称为“里” 。 最初是“因田制里”成熟的聚落社区被叫作“邑” , 所以又通常“邑”“里”并称 。 南大街古名赤里 , 可以推想这里就是古蜀人最早建立的市场 。 南大街这个为什么又要冠以“赤”的修饰?大概这与古人的五行说有关 。 将五行思想延伸到方位上 , 就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 , 赤色象征的是南方 。 《说文解字》对“赤”的解释是:“南方色也 , 从大火 。 ”段玉裁注:“火者南方之行 , 故赤为南方之色” 。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 , 成都的街名种类不断增多:街、里、坊、巷、胡同、路、道等称谓不断演化 , 默默承载着民俗与历史的印痕 。 《成都街名的文化内涵》一文指出:“街”是成都街名中使用历史最长、出现频率最高、生命力最持久的一个通名 。 街是大名鼎鼎:东大街、柳荫街、西大街、东城根街、东门街、总府街、小北街 , 处处都是街 。 据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的研究 , “街”字不是中原古语 , 而是“出于羌、氐、蜀、焚等民族语言 , 表示为氏族酋长所驻的市易集中之处……后汉时 , 街衢通为一义 , 又才使用到指京城的市街”(详见《成都城池变迁考》) 。 因此 , 西汉以前的中原典籍中是找不到“街”字的 。 成都的街道并不宽敞 , 笔直的大街几乎没有 , 民国时期 , 附近虽有官马大道 , 但多以黄泥修筑 , 一遇雨天 , 行走艰难 。 杨森督理四川时期 , 他提倡修建城市碎石街路 , 众人竟认为是断“龙脉”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