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与山水画,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二 )


本文图片
宋 佚名 桃花山鸟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在唐及唐之前的时代 , 曾创造过伟大的人物画传统 , 但至郭若虚的时代 , 山水、花鸟却一跃成为最受欢迎的题材 , 尤其是山水画 , 得到了那些身居上层社会的文人们的普遍喜爱 。 我想 , 这种转变就很能说明中国人在对待风景 , 或者说在对待自然上所具有的一种深刻认知 。
|自然山水与山水画,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本文图片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直至今天 , 当我们面对一件描绘自然的绘画作品时 ,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依旧会选择将它称作一幅山水画 , 而不是称之为风景画 。 难道“风景画”与“山水画”之间真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吗?对于那些有过中西绘画比较经验的读者来说 , 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 但在这里我必须还要强调:“风景画”和“山水画”所指代的不仅是概念上的差异 , 这也切实地反映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艺术上整体切入问题方法的不同 。
|自然山水与山水画,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本文图片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在西方语系中 , 风景所呈现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 可以说视线有多远 , 风景就有多大 。 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局部的 , 都是人们一眼能及的土地的面貌 。 但中国人却从来不以这样一种固定的角度来看待自然 , 而是将自然最观看作是两极之间的互动 , 如:动静、高低、粗细、疏密等等 。 “山水”象征的就是在这样诸多二元组合下所形成的巨大能量 , 也正是画中对立元素之间彼此呼应 , オ使得整幅画作充满了活力 。 因此 , 在中国山水画家的画作中 , 他们所描绘的就不是世界的一隅 , 而是植根于构成世界的诸多对立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会 。 这时 , 画家本人实际上也已经融入到某片他所钟情的山水之中 。
由这样的观看出发 , 古代的山水画家在描绘山水时 , 也逐渐远离了对“形似”的关注 。 在他们看来 , 风景是无法被客观化的 , 它不像人物走兽般 , 具有一个具体的、外在的形 , 它是捉摸不定的 。 因此 , 宋代大文人苏轼就说:“人、宫室、器用皆有常形” , 但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 , 无常形而有常理” 。 人物、室等往往存在一个确定的形 , 一旦稍有差池 , 观者立即就会有所察觉;山石、烟云就不一样 , 它们形态万千 , 但不管它们的形状有何变化 , 只要明白了其中内在组合的结构原理 , 即“常理” , 就能创作出一幅优秀的描绘自然山川的画作 。 随后 , 苏轼又对“常形”和“常理”的区别做出了解释:“世之工人 , 或能曲尽其形 , 而至于其理 , 非高人不能辨 。 ”在苏轼看来 , 面对山水这些自然物象时 , “匠人”或许能描绘出其客观之“形” , 但对于其中所深含的画理 , 亦或是山水的神韵与精神 , 只有有足够修养的高人才能明白 。
因此 , 对于山水的认知 , 中国人从来都不是将它作为一个外在的形来看 , 也不是从一个特定视角所看到的一处特定的风景 , 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包含万象的二元组合 , 他们所要捕捉的也正是由对立的二元组合所产生出的巨大能量 。
|自然山水与山水画,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本文图片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 局部
三.观道
当我们流连于自然之中时 , 它瑰丽的景色总是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这种印象常常是直观而深刻的 , 但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甚至表达美丽风景所引起的遐思 , 或者说 , 我们与自然之间究竟应保持一种怎样的联系?这让我想到了宗炳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