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新兴士大夫的推举之下 , 那时的文人对待山水画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 米芾就曾独创了“云山”系列的精致山水 , 这种逸笔草草的画法和对待山水的自由态度 , 给元代画家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 倪瓒在一段讨论画竹的文字中 , 就对绘画的“形似”问题作出回应: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 , 岂复较其似与非 , 叶之繁与疏 , 枝之斜与直哉?”
本文图片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倪瓒的文字表明 , 在绘画上 , 不能仅以形似对待 , 这也反映出那时大部分画家或绘画理论家的思考 。 元代画家在绘画上作出的巨大推进 , 是他们摒弃了对“形”的密切关注 , 更加注重“形似以外”或“超越形似”的涵义 。 罗越在面对宋元山水画的区分时说:“宋代画家 , 把自己的风格当作一种工具 , 来解决如何描绘山水的问题;元代画家 , 把山水当一种手段 , 来解决如何创造风格的问题 。 ”因此 , 元代山水画的变革 , 意味着绘画更加偏向于书法性的、主观性的表现形式 , 这种山水形式一度成为流行 。
明清时期 , 笔墨逐渐成为最为文人看中的核心要素 , 尤其在董其昌的时代 , 更是如此 。 在他本人揭示有关真山真水与山水画之区别的名言中 , 也同样地暗示云:
“以境之奇怪论 , 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 , 则山水绝不如画 。 ”
董其昌的这番言论 , 表明笔墨在山水画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 事实上 , 对于绘画中笔墨的关注 , 在元代开始就被强调 , 到了明清时期 , 此风更甚 。 因此 , 罗越将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总结为“艺术史之艺术” , 这时的画家热衷于前代画家的经典图式 , 而无明显的创造 。 直至清初 , “四王”们依旧在坚守传统的程式 , 甚至是“一树一石 , 无不与古人血脉相通” 。
本文图片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局部
五.小结
【|自然山水与山水画,中国人的山水情结】的确 , 中国人对待山水自古至今都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 从最早的山水诗、山水文学发展到后来的山水画 , 每一次变化都反映出人们在对待山水上所进行的深切思索 。 对于山水本身而言 , 彼此之间互为暗示或呼应:水是山之“脉” , 山因水而“生动” , 而山是水之“面” , 使水显而易见 。 山同时借助水传情 , 水也以山达意 , 两者相得益彰 , 充满和谐韵律 。 当山水转为山水画时 , 山水画就成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媒介 , “自然山性即我性 , 山情即我情” , “凡画山水 , 最要得山水性情” , 画家与自然之间也建立起最为亲密的联系 。
- |钧瓷拍卖市场与发展
- 展览|近50件跨代际作品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节奏与迭奏”
- 传承|2021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优秀摄影作品展开幕
- |纸团,小刀与坟场|黄昱宁
- 萨利赫|权威与焦灼:拉登·萨利赫与十九世纪东南亚艺术
- 非洲|纽约MoMA再展非洲艺术家:创造“字母表”,与世界沟通
- 心理学|自由与爱情 | 每日一书
- 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 字母表|纽约MoMA再展非洲艺术家:创造“字母表”,与世界沟通
- 鸠摩智|从综合实力看,鸠摩智与丁春秋,到底谁强过谁?